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通用12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查看全文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表格式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抵抗弯曲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2、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3、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难点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教具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二、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       表格设计:表1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三、  平放还是立放。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四、  课堂小结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五、  作业《作业本》第11页

查看全文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第7课   食物链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第12课    水质调查
第13课   变废为宝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查看全文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案

第三单元 “能量”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电和磁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2、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3、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教具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2. 学生活动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 学生活动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 学生活动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作业《作业本》第23页

查看全文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苏教版)

第一课
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可以看清楚。
2、微生物是(荷兰)国的(列文虎克)发现的,他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都有微生物。水滴中那些细菌、病毒、霉,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5、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变形虫、大肠杆菌、酵母菌、硅藻、鼓藻、钓钟虫、水蚤、轮虫、草履虫。
第二课
1、牛奶变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杆菌)、(球菌)、(螺旋菌)。(乳酸菌属于乳酸杆菌)
3、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4、细菌对人类带来的好处有(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和产药品的生物塑料)、(帮助人消化)等,但也有这的不利之处,不利之处有(会引发和传播疾病)、(使食物腐败变质)等。
5、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方法有(保证食物新鲜)、(及时加工食品)、(缩短存放时间)、(妥善保存)等。
6、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物身上吸收养料。(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查看全文

2016年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粤教版)

一、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1、冰融化成水的变化

状态

质量

颜色

温度

体积

固体到液体

不变

不变(透明)

升高

变小

2、能够被吸铁石吸引的是铁,不能够被吸铁石吸引的是铁锈

3、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的产生。

5、二氧化碳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

6、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 ①        ②        ③         ④          ⑤         

   没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①        ②        ③         ④          ⑤         

二、混合与分离

1、能够溶解:水+盐、水+醋,不能够溶解:水+沙、水+油,产生新物质的:小苏打+醋

2、小苏打+醋有气体二氧化碳产生,混合后不能够分离

3、我们常喝的汽水也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到水中生产出来的。

4、如何获取食盐?答:把海水引入盐田里,利用日晒和风吹使水慢慢蒸发,从而获取食盐

5、水和沙的混合物:过滤法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萃取法分离。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产生新物质,无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筛选法分离。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