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案

时间:2025-04-05

不妨“反弹琵琶”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同学常会感到头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就没词了,出现“卡壳”现象,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能及时地进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下面这个写作小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明代著名学者 解缙有一次去给一位友人的母亲祝寿,见许多人都在题写寿联,所题的祝词不外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祝愿吉祥如意,自然无可指责,然而,解缙总觉得太落俗套,缺乏新意,轮到他题写祝词时,他别出心裁,挥笔写到:“这个婆娘不是人”,吓得众宾客缩头吐舌,面面相觑,在人们揣揣不安的议论中,解缙从容不迫地写下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原来如此!”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绽露了笑容。可是好景不长,第三句“生来儿子都是贼”。刚写完,众人哗然,简直不知如何来收拾这个可怕的局面了,解缙面不改色地写下了最后一句“偷来蟠桃献至亲”。至此,人们恍然大悟,颔首称妙。
文章的生命在于创新,“反弹琵琶”恰能给人以“新”的感觉。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我们习惯于正文正做,很少也很不习惯把“琵琶”反过来弹。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方法固定化了,并成为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障碍。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要善于摆脱习惯性思维,而且要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在一个事物中,长时间对事物的传统的或老一套的意义,受到过多的训练,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人们按一定的格式去解决问题,尽管人们有时对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但因为他被认为是轻车熟路,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沉入得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查看全文

“反弹琵琶”作文学...

——逆向思维的运用
主备人:         使用班级:1-22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教学难点 :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 (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查看全文

琵琶行优秀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优秀教案 篇1

  郑月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查看全文

琵琶行(精选12篇)

琵琶行 篇1

  郑月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查看全文

琵琶行教案(精选12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查看全文

《〈琵琶行〉》教案(通用14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过程与方法: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