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教案(精选15篇)
《文具》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文具》教案 篇2【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内容,许多教材的编排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小数的意义,但这本教材却是把小数的意义放在“分数的认识”的前面来学习的,但教材在呈现方法上还是比较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这体现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教材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基础为背景开始,来认读小数、写小数,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具》教案(精选16篇)
《文具》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P70~71第6单元《购物》里面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学以致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特别是对分币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肯定也少。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本节课上,教师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为了能让学生切实认识人民币,教师发给小朋友人民币的卡片(中有各种元币5元、2元、1元,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直观的感受,认识人民币自然就不困难了。
《文具》教案(精选17篇)
《文具》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文具》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文具盒。
2、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能按照一定顺序介绍文具盒的外形和功能。
3.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述,尝试发现讲述的不同之处。
《文具》教案(通用8篇)
《文具》教案 篇1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案《买文具》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表示某种事物数量用什么词,逐步积累量词。
4、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学习做人。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量词。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带有音节的生字卡片。
学生:试着自己去商店了解几种文具的价格,买几种文具,并做记录,准备各种币值的人民币、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画面展示一家文具店里琳琅满目的文具,其中对书中提到的书包、本子、彩笔、橡皮定格特写。
2、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出现在文具店里,礼貌地和售货员阿姨交谈,购买了书包、本子、彩笔、橡皮,然后告别阿姨,带着购买的东西离开了文具店。
3、抽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a:我看到了很多文具。生b:我看到一位小学生在买文具。生c:我看到了一位小学生买了书包、本子、彩笔、橡皮这些文具。生d:我觉得买文具的学生很有礼貌……)
4、揭示课题。
(1)过渡:孩子们观察得真不错,我们刚才看到了一位有礼貌的小学生在文具店买文具的情景。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学习的课文也是《买文具》。
(2)齐读课题:5买文具。
二、范读课文(配乐)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孩子们注意每个字娃娃。
三、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读课文,对戴小红帽的字可以和它多打打招呼,多喊喊它的名字。
文 具(精选17篇)
文 具 篇1
教材分析: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教学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重难点:6—10各数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文具小超市教案(精选9篇)
文具小超市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参与超市购买游戏,通过解决购买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喜欢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件《文具小超市》。
2、布置场景“文具小超市”,在架子上摆放各种文具,贴上1—10元的价格标签。(标签在课件“打印材料”中)
3、自制钱币若干:1元、5元、10元。(课件“打印材料”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
1、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请幼儿欣赏。提问:画面中有什么?这些文具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2、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在上小学之前,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些文具。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文具小超市购买两件自己喜欢的文具!
二、游戏:挑选文具,运用加法理解“一共用去多少钱”。
1、教师播放课件【挑选文具】,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
2、玩法:随意挑选两样文具(加起来价格不超过10元),点击“完成”按钮并通过加法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
3、教师小结: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用加法,将两件文具所需的金额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就是“一共用去的钱”。
三、第一次实物购买游戏,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的加法。
1、介绍课前布置好的“文具小超市”,出示若干商品,引导幼儿学会看价格牌(1—10元)。(价格标签在课前粘贴好,在课件“打印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