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恐龙》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8
《恐龙》教学设计(李伟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特点。
3.学习课文介绍恐龙的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恐龙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读中理解恐龙的类型很多,形态千奇百怪。了解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用上述几种说明方法,仿说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的外形。
教具准备
课件一套,雷龙等图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恐龙。(师板书:恐龙)
2、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两亿多年前……请看――(播放恐龙片断)
3、课文中也给大家带来好几种恐龙。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读读文章的二、三小节。
二、 整体感知
1、课文中写了哪些恐龙?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雷龙等。
三、 样本分析
1、这就是雷龙(打出图片)
2、谁来读读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读
4、雷龙给你的第一感受、第一印象是什么?(大)
5、谁再来读读,让我们感受感受雷龙的大?
6、课文把雷龙与什么作比较?(板书:作比较)
7、引读:“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
8、多媒体:天平图
9、引读:“它每踏下一步……”
10、这里,把雷龙每踏一步的声响比作――
11、板书:打比方
12、总结:作者通过“作比较”“打比方”,还有“列数字”(板书)的方法,把雷龙写活了。
《恐龙》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恐龙》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邓秀娣 转贴自: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点击数:461
《恐龙》教学设计
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邓秀娣
教材分析:
《恐龙》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七组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习性,流露出作者对恐龙这种史前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读来兴趣倍增。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恐龙生活的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及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先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外姓特点,再讲恐龙的亲戚鱼龙和翼龙,然后将恐龙的吃食,最后介绍恐龙是如何人繁衍后代的。第六自然段讲恐龙后来消失了,但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个谜。
全文线索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说明方法多样,是学生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的范例。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多媒体及平时阅读,对恐龙早已有一定的了解,兴趣浓厚,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并且,该年龄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及大量的直观图片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恐龙》教学设计(精选22篇)
《恐龙》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邓秀娣 转贴自: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点击数:461
《恐龙》教学设计
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邓秀娣
教材分析:
《恐龙》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七组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习性,流露出作者对恐龙这种史前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读来兴趣倍增。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恐龙生活的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及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先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外姓特点,再讲恐龙的亲戚鱼龙和翼龙,然后将恐龙的吃食,最后介绍恐龙是如何人繁衍后代的。第六自然段讲恐龙后来消失了,但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个谜。
全文线索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说明方法多样,是学生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的范例。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多媒体及平时阅读,对恐龙早已有一定的了解,兴趣浓厚,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并且,该年龄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及大量的直观图片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恐龙》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恐龙》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8
《恐龙》教学设计(李伟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特点。
3.学习课文介绍恐龙的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恐龙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读中理解恐龙的类型很多,形态千奇百怪。了解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用上述几种说明方法,仿说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的外形。
教具准备
课件一套,雷龙等图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恐龙。(师板书:恐龙)
2、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两亿多年前……请看――(播放恐龙片断)
3、课文中也给大家带来好几种恐龙。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读读文章的二、三小节。
二、 整体感知
1、课文中写了哪些恐龙?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雷龙等。
三、 样本分析
1、这就是雷龙(打出图片)
2、谁来读读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读
4、雷龙给你的第一感受、第一印象是什么?(大)
5、谁再来读读,让我们感受感受雷龙的大?
6、课文把雷龙与什么作比较?(板书:作比较)
7、引读:“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
8、多媒体:天平图
9、引读:“它每踏下一步……”
10、这里,把雷龙每踏一步的声响比作――
11、板书:打比方
12、总结:作者通过“作比较”“打比方”,还有“列数字”(板书)的方法,把雷龙写活了。
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谈对《恐龙》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谈对《恐龙》的教学设计 篇1
作者:农垦直属二小刘玉清 转贴自:农垦直属二小 点击数:319
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谈对《恐龙》的教学设计
农垦直属二小刘玉清
一、情感与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追求和教学境界境界。
二、方法与过程
1、析教材
《恐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21课,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多处运用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拉近恐龙与小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示流程
初听感知 选择自读 多样练读 拓展延伸
感受情操 品味运用 领悟情感 情满课堂
三、知识与技能
对于刚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三年级的阅读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读书。我们在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的短文。作者紧扣课文的题目,按顺序分别介绍了恐龙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已经失去的恐龙的喜爱之情。本篇课文是说明文。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章,其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说明。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恐龙》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恐龙》教学设计 篇1
作者:姚园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2、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恐龙有关图片和资料的课件一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恐龙的种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将本课的十一个生字会读,会写、会认,五个二会字掌握。
2、将课文读通、读懂。
3、初步了解恐龙的科类。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累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yì màn hōng jiàn xíng wéi qì měng chǐ bǐ mí
亿 漫 轰 剑 型 畏 戚 猛 齿 匕 谜
指导:
“亿”字第二笔为“横折弯钩”,是整体认读音节
“漫”的部首为“三点水”与水有关,字形辨析慢缓慢漫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