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计算式题。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引入课题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今天我们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跳绳和打乒乓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跳绳和乒乓球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这是一道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这样的算式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教材中的情境图略加改动:“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样买呢?说说你的想法,再列出综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买同一种棋。
① 买5副中国象棋。列式:12 × 5。
② 买5副围棋。列式:15 × 5。
(2) 可以两种棋都买。
③ 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列式:12 + 15 × 4。
④ 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列式:12 × 4 + 15。
⑤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列式:12 × 2 + 15 × 3。
⑥ 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列式:12 × 3 + 15 × 2。
提问:①、②两式是一步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③、④两式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还记得运算顺序吗?(学生口答)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 (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 三角尺:2元 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6、总结:刚才的这几道题目都没有括号(补充完整课题),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怎样计算?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 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铺垫
1. 第一轮第一次游戏:用三张牌“算24点”。
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 × 10 + 4和4 + 2 × 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板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第一轮第二次游戏:教师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1) 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2) 4 × 7 - 4的算式中,我们可以先算减法吗?
(3) 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时,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比如教材中联系实际问题,从具体的情境引入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这里似乎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以便从算理上弄清为什么“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道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到了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如果要嵌入具体的情景之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新课的引入,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愿望、最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切入口,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时《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周东生 济源市坡头镇第一小学 教材分析 通过解决冰雕区“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的问题,总结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从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方法,理解运算顺序。 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特别是要结合第二种方法,概括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第一种方法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最适合学生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计算方法在例3中已经讲过,本节课的重点在第二种方法上,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则运算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特别是对小括号的认识,学生还比较不清楚,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有小括号和没小括号的区别,也就是说,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比较轻松的掌握,同时会有一小部分后进生对此难以理解,会在不需要的时候加上小括号,需要时却没有小括号,所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