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论

时间:2025-04-05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

林宪生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  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本文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五种概念说、两种研究对象观和六种理论基础论。在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为构建符合中国教育教学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教学设计自80年代传入我国,就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现代教学技术的魅力,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命名传统经济型教学受到挑战。但是,不论教学设计怎样受人推崇,它毕竟是飘洋过海的泊来之物,要做到“洋为中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还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为此,在研究教学设计之风乍起,人们都热衷于教学设计的介绍和模仿时,笔者认为,进一步探讨教学设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模式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回答这个问题,属于学科本体论研究范围,目的是正本清源,避免概念上的岐义,带来研究上的困惑。教学设计本是教学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开发运动深入发展,推动了教学设计的研究,“自60年代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概念本应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实则不然,从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已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可以看出对其概念的界定,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差别。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说法:一是“计划”说。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计划过程或系统规划。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他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二是“方法”说。把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而这种方法与过去的教学计划不同,其区别就在于“现在说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三是“技术”说。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四是“方案”说。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这种观点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代表人物是乌美娜。五是“操作程序”说。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查看全文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务

教学设计的意涵

一, 教学设计的意义

1. 教学设计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教学的蓝图, 一方面是教学的处方

2. 教学设计是为提升教学功能与教学效果, 有系统地应用各种学习及教学理论, 并考虑教学及学习的成分要素, 所做的全盘考量规划

3. 教学设计的意涵包括三个重要议题: 往那里去 (教学目标)? 怎么去 (教学理论、策略与方法)? 如何确定已达目的 (教学评量与改进)?

二, 教学设计的基本认定

1. 教学设计协助个人学习

2. 教学设计包括长短期

3. 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会影响个人发展

4. 教学设计应以系统方式进行: 系统方式的教学设计, 是将教学分析成为一系列的步骤 (如需求分析, 目标分析, 评鉴分析); 拟定这些步骤, 必须依经验证据, 而且每一步骤的有效性均可由下一个步骤的回馈来检证

5. 教学设计应考虑学习者如何学习而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

一 System Theory

二 Communication Theory: 教学媒体的选择, 传播的模式

三 Learning Theory: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设计的功能

一 教学目标方面

二 教学准备方面

三 教学方法方面

四 教学时间方面

五 教学对象方面

六 教学评量方面

教学设计的形式

一, 教学设计的形式: 书面式, 内心思考式

二, 教学设计的型态:

单元计划,

每课计划 (教案),

每周计划,

学期或学年计划 (教学进度表)

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对象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资源

六 教学环境

七 教学活动

八 教学时间

九 教学评鉴

教学设计模式

查看全文

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一种范式和两种取向

Discussing on one paradigm and two Trend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杨开城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  100875)

摘要: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来说,目前比较被公认的研究范式是:对目标的描述+对方法性要素的描述+对目标与方法性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在这个研究范式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基于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和基于学习活动的研究取向。这两种研究取向在“教学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 方法性要素中,哪些要素与学习目标构成了直接的因果联系”、“ 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教学系统的结构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 如何能做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用研究的侧重点”等理论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研究范式、研究取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日后出现的新技术的教育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原创性研究的迹象,不但开始摆脱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束缚(比如,我国学者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划代和分类理论[1][2][3]),而且已经出现了摆脱教学论理论框架的苗头。

在这个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新审视国内外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成就,梳理清楚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脉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明确理论研究的范式和取向,对理论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

查看全文

专家点评: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一、引言

    目前的主要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基本上是在300多年前的工业化社会初期形成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节奏和社会发展步伐迟缓,知识的增长较慢,教学手段落后、单一。原来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与这种状况是比较适应的。到了工业化高度发达,甚至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社会节奏与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 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象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显然,低速率的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把它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这种现象,还对几百万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出了全新的、紧迫的要求。“谁来教育教师?”“怎样教育老师?”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吁。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如上所述的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问题将日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这两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正确方针和教育战线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于教育技术领域来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中)大力普及有关“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的理论知识,尽快提高他们在教学设计方面的能力素质,对于以上两方面问题(教育改革问题和教师培训问题)的解决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ID)理论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而这些进展就是在信息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强烈需求的推动下取得的。

查看全文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

杨开城 李文光

  【摘要】: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由于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只关注教学传递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因而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主体、团体和客体以及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共同构成了行为系统,这个行为系统中包含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含媒体要素),因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将教学传递(即媒体)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学习行为的设计整合

在了一起,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行为理论、行为

  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回顾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带给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是人们对学习的认识。

信奉行为主义的人们认为,学习是建立一种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予以强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s(刺激),以便通过s(刺激)形成、维护或强化期望的r(反应)。这种教学设计的典型代表是程序教学机器。目前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困难重重。在学科教学实践方面,行为主义理论由于无法解释复杂的、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倍受批评。

  坚持信息加工观念的人们认为,学习的含义决非建立一个简单的s-r联结。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等心理操作。持信息加工观点的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个体信息加工的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以及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呈现才会有利于信息加工等方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的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查看全文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 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