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案

时间:2025-04-05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通用2篇)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 篇1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

  教学要求:1、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理解交往礼仪的原则,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3、了解基本的交往技能,初步掌握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教学重点:1、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2、礼 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教学难点:1、由“内圈”向“外圈”发展。2、交往讲艺术。

  教学方法:探讨式学  习法、启发式、自主 式、

  第三课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往伴一生

  教学目标:1、懂得人生离不开交往。2、认识如何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

  教学难点 :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孟杰的故事》。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一、人生离不开交往

  2、学生看p32图,思考:我们在学生活中能离开交往吗?结合实际说说。然后讨论:一个人,如果离开社会交往,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3、举列说明离开交往危害人的健康成长的真实案例。如“狼孩”的故事。

  4、归纳: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学会交往,广 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5、完成p34“填 一填”

  6、各自发表看法,互相交流心得。

  7、板书:二、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8、说一说:文中两幅图中你喜欢哪边的情景?图中人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

查看全文

交往技巧(精选3篇)

交往技巧 篇1

  浙江省宁波市十九中学 王朱芸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文明交往的兴趣,乐于交往,并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交往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在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运用这些技巧。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让两个学生(同桌)自由交谈5分钟,交谈后要回答下列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1、在你与别人的交谈中,你的眼睛一般看什么地方?

  2、在你听别人说话时,你的眼睛一般看什么地方?

  3、在你与别人一对一交谈时,你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一般有多久?

  4、在你与别人的交谈中,你的面部表情一般会是什么样?

  5、在你听别人说话时,你的面部表情一般会是什么样?

  6、在你与别人的交谈中,你的手一般放在什么地方?

  7、在你听别人说话时,你的手一般放在什么地方?

  8、在你与别人交谈时,你的声音是怎样的?轻快的?愉悦的?沉重的?

  9、在你与别人交谈时,你是否有适当的停顿?

  10、在你与别人交谈时,你的语速如何?你会用相应的手势来配合你的声音吗?

  学生志愿站起来回答上述问题。

  正式授课:

  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而在社会交往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有没有很好的,可以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我们在平时与人交谈中应注意到的。大家刚才与同桌交谈了5分钟,也回答了上述问题,那么我们来通过以下的学习看看你的平时的做法对不对。

查看全文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 篇1

  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 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查看全文

文明交往(通用12篇)

文明交往 篇1

  3.3 文明交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2、能力目标: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哪些是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交往行为,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习交往的礼节与技巧,学会与人打交道,在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文明交往基本礼仪和交往技巧。

  三、教学形式:角色表演、同桌合作师生交往等活动。

  四、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排练小品。

  2、做好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一、寻找文明交往的“金钥匙”

  展示北京奥运人物图片,分别为:博尔特、郭晶晶、菲尔普斯、埃蒙斯、朗平、志愿者等。

  1、请学生快速抢答,他们分别是谁?

  2、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看一看,说一说,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教师总结:虽然他们所干的事情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进行交往,只是交往的对象不同,有的是运动员与观众之间,有的是运动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与家人……这说明人们交往的范围很广,生活中处处有交往。

  3、睁大眼睛,好好观察,他们在交往的时候,还有哪些表情?(学生回答:兴奋、温柔、激动……)他们通过这些动作与表情,想向对方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或者希望对方感受到什么?

  学生:尊重、礼貌、感恩、热情、关怀、真诚、鼓励、安慰、理解、自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书写板书,并以钥匙简图勾画成型)

查看全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通用12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篇1

  第16课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二、教法过程  1.利用教材“导入  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  新课。  2.“郑和下西洋”一目。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或投影片、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学界对此争论虽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对此不必做过多的补充。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可适度加以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用以分析出当时远航已具备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也是远航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可指导学生观察《郑和》像,并阅读该页的小字部分,然后回答提出的问题: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以此让学生对郑和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法一,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对郑和航海的事迹做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郑和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作为一个宦官,史书上对他的家世生平并没有多少记载,但他的名字却在他留下的足迹上生根发芽。今天,在郑和曾经到过的亚非一些地方,仍保存着他留下的遗迹,当地人们也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  3.“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一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练,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4.“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一目。  也可师生齐唱这支歌,或播放歌曲录音。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可提示学生在课下看自由阅读卡内容,然后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可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5.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练习“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4.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追寻郑和(或戚继光)的足迹”的历史板报,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另外,让学生设计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运用什么技术知识去克服难关?这样可以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说,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你们二位并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资金和优质的远洋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练一练:C  活动与探究  1.编制旅游行程表: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你愿意安排一次旅游吗?如果愿意,需要先准备一个行程表:包括时间、经过的地点,交通工具、活动内容以及携带的必需品。如能给出一张简单的线路图(从所在学校出发,经过的省、市和国家、地区等)。(略)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2.材料分析与比较:文献材料:“(16世纪前期)番彝伊朗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请将文献材料记载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活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查看全文

政治教案- 文明交往(精选2篇)

政治教案- 文明交往 篇1

  广东教育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

  3.3文明交往(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录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礼貌与言行”的课堂讨论,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学会辨别礼貌与不礼貌的言行。

  通过“探究园”中“成功的秘诀”的探索,充分认识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知道哪些是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礼貌行为,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习交往的礼节与技巧,学会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在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如何做到文明交往

  教学难点 :礼貌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名片

  教法选择:情景设置,思考评价,心理辅导

  课堂组织形式:活动课  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教法引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小品评价

  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生活素材,教材,教学用书,网络资源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教材有关内容(预习)并完成部分作业 ;上网查找交往的有关资料。

  问题布置:对“礼貌言行”P61—62图片中分析判断有礼貌言行与没礼貌言行;对“成功的秘诀”中第一、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对课堂上演小品进行评价。

  上课过程:

  老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面(CAI)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