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重难点学习指导(精选15篇)
《丰碑》重难点学习指导 篇1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记叙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负责掌管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了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第三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3.学习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一是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的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4.学习本课生字,要注意“愣”是后鼻音,注意“碑”“坨”右边的写法,“袭”的上面是“龙”。
“丰碑”“恶劣”“袭击”“考验”等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5.句子解析
【例1】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既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悲壮气氛,又从反面突出了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难能可贵。“冰坨”,成堆的冰块。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指导(精选13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指导 篇1
〖课文分析〗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课文第1自然段整体概述东汉时代的青年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第2~5自然段描述薛勤针对陈蕃“扫天下”的人不“扫一室”的观点,阐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陈蕃的感悟。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平常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一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成就大事往往需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本课用词精确,如:“薛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寒暄”、“随意”、“着实”这些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非常准确。课文中这样的词还有不少。有些句子表述非常简洁。如:“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前半句话的意思与后半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中间用“但”字把两部分内容连接,形成语意的转折。 〖要点提示〗 1.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教学建议〗 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时间,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大事与小事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看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做调查,听听学生心目中的小事与大事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对待小事的。 2.课文是个有机的整体,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试着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理清课文的顺序。然后以议代读,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陈蕃错在哪里是正确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细读三、四自然段,抓住“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这句话重点议论,从对陈蕃屋子的环境描写中感知陈蕃的懒散之极;再深入讨论他的话语,认识他的思想根源:“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是不必花心思的,这只是举手之劳,日常之事,因而他还有点糊涂的得意。结合“笔下生花”中“陈蕃和我”的话题,列出发言提纲,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 3.理解课文的第5自然段,以读代讲,出示句子:“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句子的反问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应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4.课后小结可结合“日积月累”中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结合名人名言说说学习后的收获。引导学生积累。
《桥之思》教学指导(精选15篇)
《桥之思》教学指导 篇1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我们对美好“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全诗共有三节,第一节写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从建桥的材料来看,有木桥、石桥、铁桥、水泥桥……从桥的样式来看,从简单的独木桥到大江大河上的现代斜拉桥,最后一句与最前一句相照应,点出桥的功能。语言朴实、无华。第二节描述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一小节着重写了两种桥,一是既实用又极具观赏性的小桥,它九曲回旋,小巧别致,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往返。二是城市里的立交桥,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突显现代化的气势。第三节写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起来的心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文中语句较长,每小节都有几个长句,但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要点提示〗
1.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句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
1.读解课题。读课题后,启迪学生体会“思”的意思。以桥为主题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课前可让学生阅读“开卷有益”里的文章,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了解最新的建桥技术。
作文课指导教案(通用6篇)
作文课指导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记一件事
记叙文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它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三种。记一件事是七年级写作课的开篇,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写叙事性的记叙文。本单元的习作,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熟悉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叙事要有真情实感;文章脉络要清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渋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交代清楚;中心要明确,事件组织始终围绕中心来取材;详略要得到,所叙的事情的关键部分要详写。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写出真情实感。
2、注意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3、明确叙述中心,始终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的详略要得当。
4、学会观察,注意细节的刻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生活把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中心要明确,材料要围绕中心来写。
四、教学策略
此次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已学过的课文,并配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五、教学设想
90分钟的作文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学习,把学与练相结合起来。整个过程主要是:唤醒动机---口头表述---模仿美文----下笔成文按这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凡卡》细节深入学法指导设计(通用17篇)
《凡卡》细节深入学法指导设计 篇1
黎俊生
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的《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根据该文的特点与本文的教学要求,阅读训练的重点应是:指导学生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味,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抓住以下三点。
一、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细节”的意义
“细节”是文章表达方法中的一个概念,学生尚未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其意义。这里的“意义”包含着两层意思,即“细节”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讲读本课的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时,宜于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本段,粗知其内容之后,便提出问题:“在这段中,哪些地方写得最具体最细致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当学生找出“他担心地朝门口……昏暗的神像”这些句子之后,教师再问:“这些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请概括性地说出来。”当学生回答后(他十分担心被人发现),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
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那昏暗的神像
他十分担心被人发现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前、后两组句子,哪组最能反映凡卡的心理?为什么?”在让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大家说得对,下面的句子写得笼统、平浅,未能形象地反映出凡卡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而上面的句子(原课文的)能抓住凡卡担心地看门口、窗户、神像等富有特征性的细微末节来写,这就充分反映了他对老板害怕至极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即概括出“细节”的概念:“像这样能抓住人或物某些富有特征的细微末节,加以细致地刻划的描写,就叫做细节。”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几种描写方法,引出“细节描写”有景物细节、场面细节、肖像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等几种,并简单说说“细节”的作用:能刻划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思想、描绘作品的典型环境等。要求学生在阅读本课下面四大段时要着眼细节,体味细节。
《春》重点难点指导(精选17篇)
《春》重点难点指导 篇1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 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