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案(精选14篇)
《分数与除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两个自然数相除,可用分数表示。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并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看句子说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分,占其中的份。
二、教学应用题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6段,每段长多少米?
分析:求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求每份数
列式:1÷6=1/6(米)
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米长的钢管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引入新课
1、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3
把3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只?
分析:(1)每份是多少?就是计算3÷4得多少
(2)图示,把3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的1份,是3只月饼的1/4,也就是一只月饼的3/4。
因此:3÷4=3/4(只)
3、找一找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两个自然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2)想一想,分数的分母能是0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例4五年级同学参加登山活动,男同学有36人,女同学有9人
(1)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
(2)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分析: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是以女同学人数为标准,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36/9。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是以男同学人数为标准,就是求9是36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9/36。
分数与除法(通用15篇)
分数与除法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读题说得数.
3.2+1.68 0.8×0.5 14-7.4 0.3÷1.5 4.8×0.02
7.8+0.9 1.53-0.7 0.35÷15 0.4×0.8 0.8-0.37
2.口述 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
(1)把40棵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栽,每组栽多少棵?
(2)把8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 .
出示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板书: 1÷3
教师提问: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习了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
2.教学例2.
(1)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米长的钢管着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 来表示,1米的 就是 米.(板书 米)
(2)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的过程.
(3)反馈练习.
①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多少?
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块?
3.教学例3.
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读题列式: 3÷4
(2)动手操作:怎样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呢?
(3)学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 块,然后把12个 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 拼在一起,每份是 块.
关于分数与除法的说课稿(通用6篇)
关于分数与除法的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分数与除法(精选17篇)
分数与除法 篇1
教学目标
(一)理解的关系。
(二)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的关系。
(二)整数除法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电脑动画录像。
学具: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明下面各分数的意义,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教师:如果请同学口算1÷11,能很快地得出小数商吗?如果商要
教师:上面的这道除法题,它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板书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教师: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板书出图。
教师:如何列式?
学生口答后板书出算式1÷3,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引导学生按分数的意义来想;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应是1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再说一说怎样想的。
①把1千克平均分5份,每份是多少?
②把1米2平均分8份,每份是多少?
2.把许多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列式:3÷4。
教师: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看该得多少?
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设疑引课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解疑合探
1.例: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2: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分析:a.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
b.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本实验教材)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董惠平 张绪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就是1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是多少张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对几个问题的看法:(发明与发现)
① 发明和发现是一回事吗?大家谈一谈什么叫发明,什么叫发现?
生①:发明是原来没有,经过想像创造出来,发现原来就有,后人逐步得到了。大家天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发明的?还是发现的?
生①: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印度人发明的。
生②:运算定律是发现的,比如说加法的交换律。
生③:数学知识既有发明的又有发现的……
师:大家的分析很有见地,其实就像大家所说的,数学知识既有发现,又有发明,发现*经验,发明*聪明,积极地思维,一个好的数学家要发现和发明要兼而有之,才能发现数学世界的新大陆,今天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和张老师一起努力既能做知识的发现者,又能做知识的发明者。
【新授】
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
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1÷6等与多少呢?
生①: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