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练习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一、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
                         ⑴ 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⑵ 追问:
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⑶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二、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答:
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