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                      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⑴ 全班学生齐背;
⑵ 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⑶ 分别默写若干句。
                          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⑴ “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⑵ “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⑶ “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⑷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⑸ “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