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篇1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教学目标 ]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古文的字词句篇。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本文的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查看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重点字词。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⑵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⑶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过程和方法:

  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类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课件展示。

  【教具】

  ppt和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

  4、准确掌握作者的游玩经历(为理解下面议论作铺垫,并可让同学就此阐发个人的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的北宋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并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两度为相进行变法,人们称他为王荆公。你们猜,老师所指是谁?学生答:王安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查看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篇1

  江北中学 张秀英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一、 三维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查看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积累: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除重点难点之外)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解题:

  本文体裁:游记散文;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2、范读全文,自读。

  3、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网页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第一段:

  ①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②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分析“其”字的'用法。

  ④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第二段:

  ①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②找出开窍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查看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篇1

  A.课时安排:三教时。              2001年3月7~8日 No.19 & 20 & 21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查看全文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篇1

  江北中学 张秀英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一、 三维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