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
                      
                          参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整理实词:
                      
                         ⑴ 观:
① 观察。
② 景象。
③ 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 guàn)。
                          ④ 对事物产生看法。
                      
                         ⑵ 名:
① 名义。
② 命名。
③ 著名。例:有仙则名。
                          ④ 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⑶ 文:
① 文字。
② 文章。
③ 纹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
                          ④ 掩饰(读 wèn)。
                      
                         ⑷ 求:
①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