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必修一

2019-11-06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4、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5、指点与答疑:

   ⑴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⑵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 ,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 “花”“华”分开。

   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6、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第二课时

一、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⑶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