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前预习学案
2019-08-04d)“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7、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
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8、反弹琵琶、立意新颖,作者一改前人“恋家” “归家”的思绪呐喊,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
课后检测
一、1.d 解析:d项,都读“zhào”。a项前两个读“xǐ”,后两个读“xī”;b项前三个读“hào”,第四个读“háo”;c项“磬”读“qìng”,其余读“xīn”。
2.b 解析:b项“烁”应为“铄”。
3.c 解析:“宏大”重在强调场面大,“宏伟”往往强调气势;“体味”和后边的“苍凉”更搭配;“以致”往往表示不好的结果。
4.d 解析:“索然无味”指一点意味和兴趣也没有。a项“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b项“按捺不住”指情绪急躁,克制不住。对象一般是说话人本人,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c项“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
5.a 解析:b项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外,c项把顿号改为逗号,d项“生命百科全书”应改为引号。
6.c 解析:a项“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改为“时时刻刻地惦念着”;b项“提前预支”重复;d项“淹死于激流、摔死于山崖”语序颠倒,与上文不照应。
二、7.参考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解析:“细柔”信息来自第⑤段,“温暖”信息来自第⑥⑦段,“金黄色”信息来自第⑥段,“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信息来自第⑧到⑪段。文章开头和结尾说的是沙漠,信息不会来自那里。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8.参考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解析:第(1)点是在文中第⑫⑬段提取的信息。第(2)点是在文中第②③段提取的信息。这道题我们要注意题干所给的信息。一是“从全文看”,提示我们提取答案的信息所在的范围。这样我们的目光就不会局限在中间部分。一是“重逢”的狂喜,提示我们“以前是相识的”。再有答案中不能少“大沙漠”字样,因题干中明确地问“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这“沙漠”是连接点。
9.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
解析:“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这句话的意思不好理解。我们只有根据“沙漠——绵绵土——沙漠”这个思路,去想有比喻性的三个词语。“沙漠”产生了“绵绵土”,这实际上也就是在说“绵绵土”的“母体”是“沙漠”,而文中又多次提到“母体”,所以第一个词应为母体。而文章中作者最后由回忆“绵绵土”,回到现实中来,回到“沙漠”,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因而第三个词为“故乡”。中间的连接词是“绵绵土”。
10.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3)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解析:要点(1)、(2)是分着回答题干的,而(3)是从总体上回答,答的是全文的主题,信息来自文章最后一段。注意(1)里的“怀念”和(2)里的“热爱”是不能互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