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归纳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