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2018-02-073、关于《永遇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自主探究
1、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 词的上片 下片 (2)、诵读思考: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静中有情。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 (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4)、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5)、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诵读全词,把握大意。上片 下片 (2)、诵读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3)、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六)、同步训练。 1、辛弃疾,字 号 历城人,宋代伟大爱国词人。以其为代表的 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 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2、下列句子都有倒装现象,请把它们调整成正常的语序。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把下列名句填写完整。 (1) 毕竟东流去。(《菩萨蛮》) (2) 那人却在 。(《青玉案》)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丑奴儿》) (4)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