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图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结构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描绘了江南秋景,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表现了诗人忠贞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巧用典故 含蓄蕴藉
用典是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现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处用典略作分析。
开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孙权,然后联想起在京口出生、起兵的南朝刘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接下去,又慨叹拓拔焘的行宫被后人误作太祖庙来祭祀的可悲。词的最后,作者又引名将廉颇以自喻。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当时有人指责是“掉书袋”,辛弃疾自己也欲修改;但数日之后又原样拿出,这说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无法删改,而后人对此也多是认可、赞赏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免不了要用典。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作者所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最后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问题探究
问题:在宋代文坛上,苏轼和辛弃疾一北一南,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那么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呢?
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苏辛词的理解,在比较鉴赏中,能够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了解这两位词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比如:稼轩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热情;东坡堪称文豪却于“武”之气势上稍逊。辛词豪放中带有忧国忧民之气,是传统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而苏词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没有太多的爱国情怀。苏轼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诗、词、文、画和书法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辛弃疾则没有这样全面。
探究:(1)广泛阅读辛词和苏词,了解苏、辛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为比较鉴赏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