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苏轼词两首

2020-02-06

五、名篇名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剖析: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想到,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剖析:这是顺势发挥。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来。苏轼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辉煌,也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痛苦经历,这种反差太大了,对他的刺激也太强烈了。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梦”来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最为恰当。
词到这儿,苏轼的情绪已相当低落。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豪放、逞机锋、喜谐谑,其实很多时候,他和普通人一样,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惊魂未定,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总作惊人之语。存在决定意识,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两字的表现力很强。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剖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剖析:“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