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2
2019-08-15四、 课后练习:
①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
a、杜撰(zhuàn)写作。 鄙薄(bó)轻视、看不起。 揣(chuǎi)摩:估计、忖度。 摇曳(yè)拉、牵引。
b、轶(yì)事:神秘的事。 感喟(kuì):叹气。 苟安:(gǒu)苟且。 引人入胜:优美的境界。
c、主眼:关键。 倾轧(yà):车碾过。 封妻阴(yìn)子:庇护。 遒劲(jìng):有力量。
d、行(hāng)伍:泛指军中。 刺配:充军。 附(fǚ)会:牵强地拉扯到一起。 走投(停下来)无路。
对下面一些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②\'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一句意思是:( )
a、含蓄地否定了《水浒》的作者为施耐庵。
b、完全肯定了施耐庵创作了《水浒》。
c、《水浒》的作者至今难以确定。
d、假定《水浒》的作者与传说中相符。
③引述施耐庵请高手画像朝夕揣摩的故事,作者说:\'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是因为:( )
a、它没有揭示创作《水浒》的全部规律。
b、这则杜撰的故事显然有它附会的地方。
c、朝夕揣摩是对的,但不是画像而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
d、虚构小说人物,也需要揣摩人物性格是否真实。
答案:1、a(b、轶事: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c、封妻荫子。d、刺配:发配。走投无路:投奔。)2、d 3、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 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 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