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2023-08-3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初步了解论文结构、写法。

  课件:ppt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

  几天前,我在车上听到两个中学生的一番争论,觉得很有意思。内容是关于历史上两个名人,其中一个说:刘邦虽然是地痞、流氓、市井之徒,但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他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另一个说:项羽才是真正的英雄,他骁勇善战,信守承诺,虽然兵败自刎,但却不失为一位顶天立地的真英雄。第一个学生说:“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第二个学生说:“莫以成败论英雄,这才是不容争辩的真理。”听了两人的一番高谈阔论,让我不觉深思?到底什么是真理?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生:真正的道理

  生:永恒不变的事情

  师:例如呢?

  生:太阳转 太阳东升西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有道理。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有了疑问,解决了疑问才会产生真理。

  师:有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你信吗?

  生:信。

  师:真理不是诞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了呢?要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多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①真理一定要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吗?

  生:②一定是100个问号吗?50个问号就不能诞生真理吗?

  师:问得真好,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司空见惯什么意思?生活中什么现象司空见惯?

  师: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表示一个按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了了真理。

  师:把“?”提直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就是什么意思。

  生:“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意思?

  师: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新鲜、直观、简单

  师:再来说一说吴雨霏同学的问题。一定得100个问号吗?99个,101个不行吗?

  生:“一百个”不是100个,而是指许多许许多的问题,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

  师:“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100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让我们再来读这一观点

  三、学习3、4、5、自然段

  师:默读3、4、5自然段概括一下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这个观点

  生:说深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读文,发现相同点)

  生: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的 第一个相同点。

  师:怎么开始的?

  生:①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深水漩涡

  ②不小心液体溅到紫罗兰上,发现花瓣颜色变红

  ③睡觉时眼珠转动

  生: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二个相同点

  师:从哪些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谢皮罗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敏感地意识到医生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讨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具体说说:①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实验。

  ②反复实验

  ③反复观察实验

  生:最后得出结论: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到结论,写法一样。

  师:既然三个事例基本相同,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二个不行吗?

  生:不行,一个是偶然,两个也不足以说明问题。

  师:那何不用4、5、6个例子岂不更有说服力?

  生:那样又太过罗嗦,阅读者也会在读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和耐心。

  师:有道理,那么让我们读一读作者对三个事例的总结。

  四、学习6自然段

  生:读

  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说深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与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发明的东西本来没有的。

  生:发明创造了新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读下一自然段。

  五、学习7、8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生:只要……就……并不难

  师:只要我们敢于提问,细心留意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就具备了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也许我们六年一班会诞生几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呢!那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什么现象,让你产生疑问?

  生:打开汽水瓶盖,汽水冒泡。

  生:为什么运动员都是逆时针跑赛?

  生:为什么清洁工人的服装晚上会发光?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个个喜欢思考,问出了这么多的疑问,只要我们有疑问,就向真理靠近了。是不是只有疑问就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探寻真理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请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生:不是。我虽然问了问题,但通常情况下没有去追根问底。

  生:我也不是。我常常喜欢问别人而不喜欢独立思考。

  师:是啊!很多人都敢于问却止步于思,这让我们感受到发现真理的真的不容易。更多的人没有持之以恒,刨根问底的毅力,那么文章结尾作者的观点似乎很矛盾,一会儿说不难,一会儿又说不易,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不难,让我们鼓起信心;不易,让我们做好准备。

  师:是的,这种辩证对待问题也是真理,让我们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总结全文

  师:放下书,我们回顾一下全文,文章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100个?之后

  师:再用三个事例——

  生:说深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证明了观点,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发现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议论文,这是构成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总结:中国古语云:学则需疑,疑则进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有疑问,只有不断质疑,解疑,学习才会有进步。留心观察生活,见微知著+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才能把“?”变成“!”。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精神的魅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5.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交流相关资料;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

  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号 真理 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 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紧紧抓住问号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 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 敏感地意识到为什么会变红 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许多实验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 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

  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平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 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给句子中的词语加点)看到这些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8.齐读。

  四.小结:

  三个具体的事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真理的发现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需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学习拓展,加深体会。

  1.文中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实,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真理的发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的例子。(课件展示科学史上的相关事例)

  3.了解了这些事例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4.是的,只要我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可是,这种发现的灵感和能力是凭空产生的吗?为什么牛顿能因苹果砸头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能因看到茶壶盖被蒸汽顶起而发明蒸汽机,我们却不能?

  5.请大家欣赏一篇短文(教师口述《上帝的苹果》,提示学生认真倾听。)

  6.欣赏了这则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短文,再联系课文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7.齐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六.总结

  1.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2.我们来回顾课文。首先,作者提出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

  观点,又用具体的事例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再次重申观点,让我们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魅力。

  七.作业

  请大家看课后的“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