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2023-08-1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1

  一、看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工整、正确。

  nì         xiè     méi         yù        zǎo

  (    )时针   机(    )    (     )瑰    领(    )    洗(   )

  二、下面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嫦娥奔月  奔波  投奔    奔跑    b、见微知著  著名  执著    著作

  c、淡泊    停泊    泊船    漂泊    d、糊涂    迷糊    模糊    糊弄

  三、 请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坚持不(   )  司空见(   )    无独有(   )  (   )而不舍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明    发现

  1.一次儿子睡觉时,奥地利医生(    )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2.鲁班根据小草的锯齿现象,(   )了锯子。

  结果    结论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证明谢皮罗的(    )完全正确。

  五、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是:(   )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六、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回答问题。

  (一)

  ①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②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  )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锲”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2.按照课文,把短文中的第①段的(    )填完整。

  3.请在第②段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第③段中“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这句话是(   )说的。

  a.陈景润    b.郭沫若   c.钱学森    d.华罗庚

  5.“打破砂锅问到底”表达了(     )的科学精神。(请在短文中找。)

  6.读划线句子,想一想:“这样的事例”指                  

  。请再补充一个这样的事例:  

  7.“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8.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值得牢记?请用“     ”划出。并谈谈你的理由。

  (二)

  ①有一句说个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溯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普遍(    )  出生(    )  习以为常(      )

  反义词:粗大(    )  特殊(    )  错误(    )

  2.读第②段,文中的“?”和“!”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         

  “!”指:         

  好处:      

  3.仔细读第③段,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疑问?得出了什么结论?

  现象:                                

  疑问:                                

  结论:                                  

  4.第③段的写作思路是:(    )

  a.得出结论——反复研究——发现问题

  b.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c.反复研究——返现问题——得出结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2

  (1)本文的论点是:(2分)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重要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答)[          ]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1分)

  (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③┃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⑥→⑦

  (并列结构)                 (层进结构)

  c.(分——总结构)   d.(总——分——总结构)

  〔答〕[          ]

  (4)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2分

  (6)文中划线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对换,为什么?

  (2分)

  (7)文中加“△”的语句的意思是什么?(1分)

  (8)这段文字中画“________”的语句在含义上与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1分)

  (1)c

  (2)引论为①     本论为②——⑦    结论为⑧

  (3)d

  (4)a   b

  (5)第一、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第二、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第三、有敢于探求真理的勇气

  (6)不能,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

  (7)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8)见微知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打破沙锅问到底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机械 领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吗?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为什么?老师也是读着这本书长大的,这本书解决了我们儿时那么多的疑问,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你们想知道这本书主要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叶永烈先生。

  2.[多媒体出示叶永烈照片及其简介]

  1.师: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师:就像课文所说的,题目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谁愿意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读:

  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再读。

  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的理直气壮。

  我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

  先来看一看字词预习的怎么样了

  【多媒体出示】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打破沙锅问到底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机械 领域

  2.初读感知

  词语解决了,那么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开始吧。

  学生回答:

  预设:(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3)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

  1.师:你总结的真好,它们分别是发生在美国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身上的真实故事,三个故事多么有趣啊,在读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作者给我们讲的这三个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生:

  师:谁能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其实,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默读课文,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学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画一画相关的词语

  预设:见微知著

  (你是从“敏锐”一词,体会到谢皮罗教授的善于发现,敏锐的观察力,对吗?请你再读这句话,把你对这个词的体会读出来)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就叫——见微知著

  师: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是否也跟谢皮罗一样呢?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除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要有什么呢?

  预设:不断发问、独立思考、追根求源

  师:说得好,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生:

  出示:谢皮罗:这是为什么呢?

  波义耳: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生读

  指导朗读:孩子们,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产生一连串的疑问的时候,他们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要知道,寻找真理的征途中,他们已经向前迈出的第一步,那就是找到疑问啊!

  生:

  师:你就是谢皮罗,兴奋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波义耳,激动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奥地利医生,你会怎样地问自己?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谢皮罗

  c、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生:我觉得他们都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找到真理的。

  生:他们都是通过反复实验最终找到真理。

  师:?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紧紧、反复”,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样突出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很好!你再读)

  师:波义尔是怎样做的?你找到的句子是?你读这句话你准备强调哪个词?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强调许多)

  (真好!你读)

  师:谁来说说那位奥地利医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

  师:“百思”说明他想的——很多很多,可是没有找到答案。是放弃还是继续研究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

  生:

  师:他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生:

  四.总结

  师:看来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就是要,指着板书——锲而不舍

  师:其实呀,科学并不是那样神秘莫测,真理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

  齐读板书

  板书: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就能够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

  板书设计: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初步学习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流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条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介绍课文体裁。

  师:这既是一条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论说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长句子的读法,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读句子:(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读难读的词:(课件出示)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上述成语填空。

  三、研读课文

  1、归纳课文讲了几件事?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三件事。

  3、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讨论。

  (3)集体汇报。

  4、师小结板书:

  (1)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学习第三段(第一件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的。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出条理,划出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

  反复研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学习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回归文本,理解教授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艰难过程——再次点明课题。

  五、总结:

  师:纵观全文,围绕观点,作者就是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像谢皮罗教授这样热爱科学的人还有波义耳、奥地利的那位医生,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投身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有力地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3、准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以及它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2、 老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齐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作者用了三个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二、学习事例,深入理解1、仔细读读这三个故事,在文中划出表格中该填写的词句。课件示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反复实验 找到真理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投影。3、借助表格,再看看这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小组2分钟交流)4、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反复研究——获得真理5、课文就有一句话总结这一说法的,你能找出来读读么?(课件示第二自然段)6、齐读第二自然段。那你现在明白“?”号指的是什么?“!”号呢?板:             ?                   !           发现问题                解决疑问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7、叶永烈先生真有趣,居然用标点符号来说明他的观点。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形象、易懂、印象深刻)8、请带着你的理解,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9、谢皮罗教授、波义耳、奥地利医生就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现象中找到真理的。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些例子么?10、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投:“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齐读。11、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能否调换顺序?(不能,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读句子。12、看来,科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投影句子,学生齐读。13、“见微知著”什么意思? 14、是的,只要你符合(板)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这些条件,你就能发现真理。谁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15、这正是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那这句话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前后照应,重申观点。)16、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投句子)齐读第七段。17、小结:由此可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还要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只有具备这样的科学精神的人,才能获得真理。三、体会写法,仿写练习1、请同学们回顾全文,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2、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相机板书: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3、这样的文章叫做议论文(板书:议论文)4、下面我们就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课件出示:妙笔生花: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等。(1)学生完成小练笔。(你举的例子能否证明你的观点)(2)请几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四、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议论文                ?                   !           发现问题                解决疑问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五、作业设计1、摘抄课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课后继续交流小练笔的内容,互相评议修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7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个单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训练,一学期也就七、八次,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在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教师可以创设“小练笔” 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出示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到的写法值得得我们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们知道文字从古到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演变成今天这样漂亮的汉字,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再看看我的同学们写出的字是那样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这儿,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我买了字帖,每天坚持练写几张,别的同学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家人看电视时,我在书房里练习,对每次的作业总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写端正了,有笔锋了,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写的字帖在学习园地里。

  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巩固、提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8

  案例: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小组讨论)

  师:能抓住什么国家的谁从什么中发现了什么真理的形式来说说吗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美国的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 上面的教学设计,就把三个结构相同的段落很好地进行了比读.让学生在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作者用了例证法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

  这是一片标准的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接着用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论点,最后总结课文重申论点.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9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在文章开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涡方向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紫罗兰溅上盐酸的花瓣会变红;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更详细具体地说一下?

  生: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遇酸会变红、遇碱会变蓝;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转动是正在做梦。

  师:大家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发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换言之——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句子,想一想: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师:谁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师: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

  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现在的高层建筑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它将电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功能电报机,一个偶然的故事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了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大开,成了电话的专利人。

  生: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师: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前提条件是——?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也是说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你现在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吗?

  生: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师:对,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正像华罗庚说的:

  出示: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生:科学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不断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灵感。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证明。

  师:这样的文章叫论说文,也叫议论文。我们曾经学习类似体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为人民服务》

  师:这两篇虽都是议论文,但写法也有不同。本课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以后我们写议论文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敞开心扉

  不要让你的心灵总是戒备森严,拆除墙壁迎接阳光,那就连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个人种了一棵桃树,果实成熟了,他摘了下来,把它送给邻居品尝。一个经商的邻居吃了,一定要付给他钱。妇女和孩子都不要,还用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着他。惟独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还感激地对他说:“谢谢”。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们身边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虽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许多时候,别人向你展现的是心灵的闪光,人性的善良,是爱的阳光。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俩住在阁楼上,由于年深日久,阁楼十分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扫进来的“好主意”。虽然他们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阳光扫到簸箕里,可阳光一到阁楼上又消失了。他们没有放弃,可一切都是徒劳。这使他们困惑不已。正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永远难以获得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丝阳光。

  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

  师: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师:我们已经学了两篇议论文,又听读了一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写一篇论说文。

  师:这次写作很简单,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写一段话,要求: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观点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12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