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2023-09-01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学习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观点,激趣导入

  1、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你有疑问吗?(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这个观点。老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到课文中找答案。

  3、提出三项“挑战(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挑战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初悟观点,体会含义

  1、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出示:学习导航一)明确学习要求。

  挑战一

  思考:

  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提示: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的意思,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和理解喻意的方法来理解。

  4、对比思考,学习写法: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5、再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观点的含义。

  三、理解故事,找共同点

  1、作者怎样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出示学习导航二)

  挑战目标二

  思考:

  1、文中用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3、完善表格,找出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

  先认真默读思考,做标注。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合理分工,有序组织讨论,注意控制音量。时间5分钟。

  2、学生默读思考后再讨论,教师发表格,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督促帮助。

  3、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请一生将三个事例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小组代表来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5、讨论交流: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

  (1)这三个事例都是从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这说明这三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请提出这个想法的学生把这三点写到黑板上。

  (3)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

  追问: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他们都是“善于观察、独立思考、有准备的人”。)

  (4)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分别说说?(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6、深入探讨: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为什么这样写?

  小结: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所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写得较具体些。

  7、朗读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小结部分。

  (1)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坚持不懈的人。追根求源的人。锲而不舍的人。)

  (2)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比较“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的不同。感受只有不断探索努力,才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品悟结论,总结收获

  1、质疑:经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2、指生读第七自然段。

  3、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理?

  (板书: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4、体会“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体会到的(板书:不难)

  5、指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重点词句“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板书:不易)

  6、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说科学发现并不难,我们听了会——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齐读)

  7、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8、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引导从文章的内容、哲理、写法等方面来谈。)

  五、学习写法,写话交流

  挑战三:小练笔

  任务: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提示: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求:

  观点鲜明 事例典型 有说服力

  1、出示有关小练笔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话。

  2、学生练习写话,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完可以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评议:找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评价是否做到了观点鲜明、事例典型有说服力。渗透理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 阅读你崇拜的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课文重点词句PPT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

  (板书课题:真理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请生上台补充课题。)

  二、复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拼音:

  机械 漩涡 逆时针

  石蕊 花圃 锲而不舍

  2、听写并解释: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打破沙锅问到底

  3、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自学过程

  1、出示本节课自学目标: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那些词句具体表述了作者的观点?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几个事例中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从“?”到“!”的过程又是什么?

  ③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自学。

  四、讨论更正

  目标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读一读。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目标二:

  1、结合表格反馈:

  2、引读:正因为谢皮罗教授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波义耳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这位奥地利医生善于_______________。

  3、(出示课件)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读一读。

  ②填一填。

  ③想一想:这四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④找一找:文章所选三个事例中,他们的成功源于什么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来说说?(师随机板书)

  目标三:

  说说你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

  1、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具体的事例去证实,最后重申观点,做出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2、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时要有过渡语。“无独有偶”“最有趣的……”都是过渡语,承上启下。

  五、布置作业

  1、成语,不一定都是四个字的,如本文出现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一个七字成语,你能找些这样的成语吗?

  三字的:

  五字的:

  六字的:

  七字的:

  八字的: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观点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洗澡水的漩涡  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  制成石蕊试纸

  睡觉时眼珠转动 一定在做梦

  ? ----------- !

  总结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打破沙锅问到底 ……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学目标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一、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心灵被触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并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开课的字词复习检测安排有没有必要?时间上是不是还能紧凑一些;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第三,老师的状态明显有些着急,所以有些环节进行得不扎实,给学生的烙印不深。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3、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格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师: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

  师小结: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3、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4、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生初读课文,师检查自学。

  1、大屏出示词语,领读、不了解的词义借助工具书学会。

  2、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三、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同位讨论,思考。

  4、学生汇报,教师评议。

  5、师:科学家们说,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6

  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学生频频找出第二段话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回教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8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师:老师这儿有几句格言想送给大家,谁来读一读?

  出示: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失败乃成功之母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师:这几句格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生:

  师:除了这些格言,你还能说出一些吗?

  生:

  师: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真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常常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师:同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也是一个真理。谁来读读这一真理?

  生:

  师: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再读。(学生读的响亮有利)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的理直气壮。

  二、学习文本

  1、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师: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比较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出了这么多相同的地方,接下来咱们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很会读书,而且善于发现,概括的也很清楚。

  3、理解课文第二小节

  师:其实这样的共同点,课文的哪一小节为我们作了总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生:(请学生读)

  师: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

  生:科学家的疑问和寻求到的真理。

  4、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

  师: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学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板书:?                          !

  生读书

  师:你找出了哪些词句,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a、见微知著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地注意到……

  (你是从“敏锐”一词,体会到谢皮罗教授的善于发现,敏锐的观察力,对吗?请你再读这句话,把你对这个词的体会读出来)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师: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隐约的现象中,看到它的实质,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同样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找到吗?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读出对加点词语的体悟)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b、不断发问、独立思考、追根求源

  师: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这是为什么呢?

  ……

  师:那一连串的疑问其目的是为了——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发问的过程也是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板书:追根求源 独立思考)

  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生读

  师: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该是多么?——兴奋、激动、高兴……

  师:你就是谢皮罗,兴奋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奥地利医生,你会怎样地问自己?)

  c、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生:我觉得他们都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找到真理的。

  生:他们都是通过反复实验最终找到真理。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谢皮罗?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紧紧、反复”,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样突出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很好!你再读)

  师:波义尔是怎样做的?你找到的句子是?你读这句话你准备强调哪个词?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强调许多)

  (真好!你读)

  师:谁来说说那位奥地利医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

  师:“百思”说明他想的——很多很多,可是没有找到答案。是放弃还是继续研究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

  生:

  师:他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生:

  师:看来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就是要?

  生:

  师:其实呀,科学并不是那样神秘莫测,真理也不是遥不可及。

  出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当然……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请学生读并说说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5、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个感叹号“!”,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他散发着温度,洋溢着情感,你感觉到了吗?(科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师: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地、骄傲、兴奋……对世人说(指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我们也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交流类似谢皮罗、波义尔、奥地利医生这样的事例。

  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事实,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     ------------------------------------------→         !

  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0

  一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1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3、理解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以及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用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初识议论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所列举事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以“三”引入,激发兴趣:

  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你知道哪些与“三”有关的故事? 哪些与“三”有关的成语或名言?

  2、读课题,指导“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发现多少个“三”?

  2、汇报交流:

  ⑴、三个故事三个人物:分别简单说说是哪三个人三个故事?

  ⑵、三个地方三个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没漩涡

  ⑶、三百多年:说明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对比发现:

  三个例子,三件事,三个人!大家仔细读文,老师这里有一张表,你们能对照着书填一填吗?(表见后)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课文中哪一段话可以概括你们刚才的分析?

  3、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是哪一个词?

  4、分别说说每件事例中的“微”和“著”分别指什么?

  5、这一段中有一个“?”和一个“!”,它们分别指什么?

  6、从“?”到“!”的过程容易吗?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从这些描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三位科学家用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

  人物

  发现的现象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找到的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敏感地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

  许多实验

  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

  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

  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四、小结关系,明确写法

  1、联系三个例子的相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2、用不同事例说明同一个观点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3、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够说明他的观点?

  五、拓展练笔,巩固写法:

  1、选择其他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观点;

  2、选择另外一个观点,再用事例去证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3

  (1)本文的论点是:(2分)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重要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答)[          ]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1分)

  (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③┃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⑥→⑦

  (并列结构)                 (层进结构)

  c.(分——总结构)   d.(总——分——总结构)

  〔答〕[          ]

  (4)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2分

  (6)文中划线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对换,为什么?

  (2分)

  (7)文中加“△”的语句的意思是什么?(1分)

  (8)这段文字中画“________”的语句在含义上与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1分)

  (1)c

  (2)引论为①     本论为②——⑦    结论为⑧

  (3)d

  (4)a   b

  (5)第一、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第二、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第三、有敢于探求真理的勇气

  (6)不能,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

  (7)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8)见微知著

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