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2023-08-29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初步学习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条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介绍课文体裁。

  师:这既是一条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论说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长句子的读法,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读句子:(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读难读的词:(课件出示)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上述成语填空。

  三、研读课文

  1、归纳课文讲了几件事?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三件事。

  3、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讨论。

  (3)集体汇报。

  4、师小结板书:

  (1)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学习第三段(第一件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的。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出条理,划出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

  反复研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学习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回归文本,理解教授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艰难过程——再次点明课题。

  五、总结:

  师:纵观全文,围绕观点,作者就是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像谢皮罗教授这样热爱科学的人还有波义耳、奥地利的那位医生,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投身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有力地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 漩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质疑问难,体会含义

  1、当你读完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后,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呢?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理解。

  2、此时,你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吗?给大家说说。

  (预设:a、它的含义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追问,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就能发现真理。b、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在真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导学习。

  1、直接解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请回想一下是哪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3、那么。请大家在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4、同桌间互相说说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呢?

  5、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有哪些相同点呢?

  (预设: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 生活中偶然的发现问题;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1、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

  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课文课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在浏览课文,想想你还能用哪些事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呢?

  4、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味运用,学习写法。

  1、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

  3、全班交流所写内容,互相评价,强化写法。

  四、拓展阅读,提高升华。

  1、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

  2、阅读课外读物,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精神的魅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5.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交流相关资料;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号真理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紧紧抓住问号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敏感地意识到

  为什么会变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许多实验

  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

  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平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给句子中的词语加点)看到这些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6

  ☆一、基础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

  (3)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4)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         )

  (5)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2、用上上面的词语,说说本课的论点。

  3、读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向我们论证了                                  的道理。作者通过列举1、     

  2、                      3、                   这样的三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体裁叫做                    。

  ☆☆二、读课文完成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三、课堂小练笔: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教学中我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可能我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感悟的还不够,特别是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会好一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8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1

  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学生频频找出第二段话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回教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2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个单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训练,一学期也就七、八次,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在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教师可以创设“小练笔” 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出示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到的写法值得得我们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们知道文字从古到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演变成今天这样漂亮的汉字,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再看看我的同学们写出的字是那样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这儿,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我买了字帖,每天坚持练写几张,别的同学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家人看电视时,我在书房里练习,对每次的作业总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写端正了,有笔锋了,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写的字帖在学习园地里。

  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巩固、提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3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4

  师:大家认识我吗?

  (有些同学说认识,有些说不认识。)

  师:认识我的同学举手!

  (有些同学举起了手。)

  师:来,请你说说,你怎么认识我的啊?

  生1:有节体育课是你上的。

  师:哦,有节体育课是我上的啊!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节课,大家欢迎不?

  生(齐):欢迎!

  师:知道我为什么要来上这节课吗?

  生(齐):不知道!

  师:不知道啊?实话告诉大家吧!

  生(齐):好!

  师:上个礼拜啊,我听了我们章老师的一节课。上了一篇课文,我觉得挺好玩的。我就跟骆老师说,这课那么好玩,我也想来玩一玩,好不好?骆老师说,好啊,喜欢刘老师来玩啊!大家喜欢不?

  生(齐):喜欢!

  师:既然同学们喜欢,我们就来上课吧!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上午好!

  生(齐):老师上午好!

  师:请坐。

  一、听写词语,检查预习

  师:从大家的问候声中,我感受到,大家还是蛮喜欢我的!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有没有预习过课文啊?

  生(齐):预习过了!

  师:预习课文都做了些什么呢?你说!

  生1:读课文。

  师:读了几遍?

  生1:两遍!

  师:读了两遍。恩,很好,来你说!

  生2:摘录好的句子。

  生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4:标自然段。

  生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们班同学的学习能力真强!骆老师的学习方法指导的真好!但是有哪么多的好东西,有一个前提。首先要把课文里面的字学懂。是吗?

  生(齐):是!

  师:要学好课文,要把课文中字、词学懂。我要来检查一下。好吗?

  生(齐):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几个词语。谁能自告奋勇地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就拿出纸,看谁的字写的好?写在这好了!老师没有教之前,写错都是正常的。请你不要担心,但一定要把字写写好。(学生听写词语老师报词语)第一个,玫瑰。第二个,机械。第三个,敏锐。敏锐这个词在课文中很重要!好了,最后一个,诞生!(见上台的同学写不出来了)写不出来了吗?谁来帮他写?(帮助的同学写完后,老师发现字写得不好时))

  师:写对了,但写得不是很好!

  生1:老师,他写错了,这个点没有的!

  师:哪个点没有的?

  生1:这个!

  师:哦,这个点没有的!有不有的啊?

  生(齐):有的!

  师:这个点,是有的!知道刘老师为什么要先写这几个词语吗?

  生(齐):不知道!

  师:因为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些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你们翻开书看一看,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这些词啊,刘老师发现同学们比较容易写错。而且错误呢,比较多!多的原因是什么呢?你们对这个字还不太了解。你们看,玫瑰,它是什么旁啊?

  生(齐):王字旁!

  师:我们都觉得,玫瑰是一种花。都会觉得它应该是草字头或木字旁。为什么它是王字旁呢?对不对啊?我老是觉得,玫瑰玫瑰,和这个没关系啊!后来啊,我去翻过字典,其实啊,玫瑰原来是指一种美玉。它这个王字旁象征的是什么呢?玉!很多汉字的王字旁都是象征什么啊?玉!古代人啊,喜欢说成美玉,而我们后人呢,就把他说成了玫瑰。玫瑰的真名啊,叫蔷薇。蔷薇呢,就有草字头了!是不是啊?

  生(齐):对!

  师:原来玫瑰就是蔷薇啊!玫瑰啊,很美丽。有没有意思啊?

  生(齐):有!

  师:同样的问题。你们看,这机械的械!机械是什么啊?

  生(齐):拖拉机!

  师:这拖拉机啊,汽车啊,车床啊!这都是铁做的的啊,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干嘛找个木字呢?

  生1:因为以前的纺车是木头做的!

  师:哦,以前都是用木头做的,对!说明你们是会思考的孩子!这就是从源头上去找!这个械啊,它本来的这个字蛮好玩的。是木头做的,毫无疑问!是吗?

  生(齐):对!

  师:它的右边是什么啊?

  生(齐):戒!

  师:这个戒呢。是一个戈加一个卉。本来的懈是什么呢?是用来扣押犯人的一种刑具。把他 关住,锁牢!就像我们现在的手铐一样!你看,有没有一点像啊?

  生(齐):像!

  师:本来啊,这个械是用木头做的。把手指夹住。后来啊,又成了一种武器!现在呢,又成了机械。 同样来看,我们这个域。它怎么和或搞在一起呢!这我就不明白了!换一个字你就明白了!我们有一个新词认识不?

  生(齐):國!

  师:对,这就是一个國!他表示的是什么的?这个戈是武器、人,下面这个是土地。用武器,守卫自己的领土。保卫下面的人民。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这个是什么字?

  生(齐):域!

  师:域就是土地的意思。知不知道啊?

  生(齐):知道了!师:原来他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加了个提土旁,表示领域!就像我们中国有中国的领域,美国有美国的领域。如果你去他的领域上去侵犯的话,那就叫侵略!这是在政治和地域上的领域,我们在其他方面也有领域。刘老师是教书的,我应该属于什么领域啊?教育领域!你妈妈是医生,她应该属于什么领域啊?

  生(齐):医生。

  师:医疗领域!有的人是在科学这一块研究的那叫什么领域——

  生(齐):科学领域。

  师:科学领域。领域实际呢,就指的是一个范围!是不是啊?

  生(齐):恩!

  师:你们看这个字,他也有地方写错了,你看哪个地方写错了?

  生(齐):笔顺!

  师:对,他的笔顺错了。应先写这一部分,再写这一部分。现在知道刘老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词了吗?

  生(齐):知道了。

  师:知道了吧。而且知道了这汉字的本来的意思。我们以后就不会写错了。也比较好玩一点是吗?

  生:对!

  师:好不好玩啊?

  生(齐):好玩!

  师:好了,我们检查了这几个词语之后,我相信对大家下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那么,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一篇什么课文?

  生:科学论文。

  师:是一篇什么文啊?好象你们六年级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为人民服务》?

  生:对!

  师:这属于什么课文啊?

  生(齐):议论文。

  师:议论文。对了,这是一篇议论文。议是这个议,论是这个论。这是一个文。是不是啊?

  生(齐):对!

  师:那么,议论文有没有什么写作特点?议论文首先要有自己的——

  生(齐):论点!

  师:还要有自己的——

  生(齐)论据!

  师:还有一个过程叫什么的啊?

  生(齐):论证!

  师:这是议论文的3个核心。那么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叶永烈在这篇课文中,他的观点是什么?他到底在论什么?他的论点是什么?然后他又用了哪些论证?来证明他的观点?这是我们读议论文,应不应该关注的啊?

  生(齐):应该!

  师:好,同学预习可能没有抓住这个方面去想。现在刘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找出他的论点,论据。开始!

  生:(都拿起书本读了起来。)

  师:好大家停下来。叶永烈他的论点是什么?我们评判他的议论文好不好,首先要判断他的观点鲜不鲜明?对吗?

  生(齐):对吗?

  师:那么他的观点是什么?找到了的举手!

  生:(都显得茫然不知)。

  师:不会吧,叶永烈的观点那么不鲜明啊?读了一遍课文,竟然找不到议论文的观点。令我大失所望!是真的没有读呢?还是找不着?观点啊,那就议论文的旗帜啊!对不对?

  生(齐):恩!

  师:白的、黑的、红的、青的,一看就知道的啊!来,我请一个不举手的。来,你知道吗?他的观点是什么?

  生1:我觉得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对不对啊?

  生(齐):对!

  师:找到了这个的举手,认为是这个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怎么现在有那么多手举起来了啊?刚才那么多手都藏着。恐怕是没有把握,是不是啊?

  生(齐):对。师:要有自信。 叶永烈的论点就是课文的——+

  生(齐):题目!

  师:议论文就用自己的观点做题目。这才叫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观点读一下。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所以学习要有自信一点,要相信自己。好不好?

  生(齐):好!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叶永烈用了3个论据。用了哪3个论据?我们一起一起把他写出来。首先关注3个人物,对不对?

  生(齐):对!

  师:来,你说,第一个人物是谁?

  生1:美国……谢皮罗教授。

  师:他是不是姓谢啊?

  生:是!(过了一会。)不是!

  师:美国人才不姓谢呢,我们中国人姓谢。如果我们中国人取一个名字叫谢皮罗,那还是蛮好玩的。第二个呢?

  生2:波义耳!

  师:波义耳这名字也蛮好玩的。第三个呢?

  生3:奥地利医生。

  师:奥地利医生是谁啊?我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你要是不相信的话。我们现场有几位老师,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可是在没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还不知道谢皮罗和波义耳,章老师。是不是这样?

  (章老师:是的。)

  师:罗老师,是不是这样?

  (罗老师:是。)

  师:弗洛伊德这个人可了不起了,他是研究梦的伟大的科学家。梦是我们最神奇的东西,是不是啊?

  生(齐):对!

  师: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周公解梦。人家说那时迷信,也有科学根据。因为这个梦太神奇了,是不是啊?醒来就没有了!人为什么要做梦?这个梦,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弗洛伊德啊,就对梦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有一本书,叫《梦的解析》。你们长大了去读,现在可能还读不懂。我对这课文把他的名字删掉了,实在有点不够意思。对不对?用个奥地利医生,什么意思啊?这是对他的不尊重。对不对啊?我们来看这3个论据怎么可以证明这3个观点呢?对不对啊?

  生(齐):对!

  师:然后我们看,这3个放在一起,怎么来证明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他们是怎么来证明的?他要为这个论点提供证据啊。也就是我们这个房子搭起来了,得有柱子啊。如果这个柱子不行的话,这房子就怎么了?

  生(齐):塌了!

  师:你这个论点就不存在,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他的怎么来证明的?要好好地读一读这几个证据,这几个证据很重要的。请同学们细细的读一下这3个故事,他分别为这个论点提供了什么有利证据?现在就要开始思考了,读书不思考不行。

  ( 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师:你来说一说,先说谢皮罗的。

  生1:谢皮罗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到出了结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不会有漩涡。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生(齐):对。

  师:他把谢皮罗的这个故事概括了一下。他从洗澡水的什么啊?

  生(齐):漩涡

  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和地球的……

  生(齐):自转有关!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波义耳。来,你说。

  生2: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

  师:他从紫罗兰的变色,因而发明了?

  生(齐):石蕊试纸!

  师:地球自转我们都知道的。那石蕊试纸呢?

  生(齐):不知道。

  师:是一张纸,把他放入水里就能测出酸碱度。

  生1:是不是就是ph试纸?

  师:对,现在就叫ph试纸。在ph试纸之前叫什么?

  生(齐):石蕊试纸。

  师:我们再来看弗洛伊德。来,你说!

  生3:根据眼珠的……

  师:根据眼珠的转动什么呢?

  生3:得出他正在做梦。

  师:就是眼球转动和做梦有关。 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证据,这三个证据怎么就证明了这3个观点的?你说。

  生1:因为这个问题是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肯定需要很多的问题。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真理。而课文中也反复强调,他们是经过反顾实验研究之后才找到的真理。

  师:把掌声送给他!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的问题找出来,好好读一读。体会他是怎么思考的。

  ( 同学们边划边读。)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没有问号,没有听到你们的问号。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洗澡水的旋涡?

  生(齐):有!

  师:我们都没有去问一个为什么。可谢皮罗问了。所以说——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第二个问号怎么问的?找出来!找到没?

  生(齐):找到了!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

  生1: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这个问题比刚才的问题多。可这个同学的问号怎么越来越少了啊?没有一点问的意思啊?我请你们好的读一读!来,你来!

  生2: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好不好?

  生(齐):好!

  师:比刚才好,但还不怎么好!来,你来!

  生3: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好不好?生(齐):好!

  师:这才叫思考。这就是科学家的思考。预备起!

  生(齐):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是不是从这些问题中证明了他的论点?

  生(齐):对!

  师:来第三个!

  生4:医生……什么关系呢?

  师 :我们经常看到奶奶、妈妈睡觉时眼球在转。其实他在——

  生(齐):做梦!

  师:可我们就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这3个论据是不是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

  生(齐):对!

  师:所以叶永烈找的3个论据很正确!议论文是否就在与论点的是否正确。我们来看,这3个人物,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就能体现,我们把他归纳起来。来,你来说说!

  生1:他们都是经过反复观察实验的

  师:有3个词语,概括出来的。来,你说!

  生2:见微知著

  师:找到没?

  生(齐):找到了!

  师:见微知著。前面的都是微,后面的是著!第二个!

  生2:善于发问!

  师:善于发问!也就是——

  生(齐):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第三个?

  生3:锲而不舍

  师:有见微知著、打破沙锅问到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样我们也能发现真理。你看叶永烈就发现了真理。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听课后的启示:简简单单上语文,轻轻松学语文,这是听了刘老师上这堂课后的最大的收获。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花枪花调太多,这法那法太多,搞得老师花尽心思处处精彩,弄得孩子雾里看花一无所得。刘老师用他的课告诉我们:扎扎实实教语教文,轻轻松松学语学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我敢说,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让孩子记住了这些字,记住了弗洛伊德,记住了议论文的三要素,更让他们感悟到祖国的文字竟有如此的魅力!学习语文竟是如此的轻松,如此的好玩!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让他孩子们有课堂上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情况下东西!(章红莲)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5

  背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这种方法,学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在“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下,本堂课所想要研讨的意义所在。

  一、从词入手,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下午好!

  生(齐):老师下午好!

  师:检查大家几个词语,不过有个要求,我写的时候,只准看,不准念出来,能做到吗?

  生:能。

  师:板书(诞生)谁会读?你来读。

  (学生纷纷举手)

  生1:诞生

  师:谁还会读?

  生2:诞生

  师:你来。

  生3:诞生。

  师:读的很好,你们觉得这个诞生哪边比较难写。

  生1:这个诞字中间的那个是撇竖横竖折,有的同学会写成,撇横竖横。

  生2:有的同学写那个延字,会先写外面那部分,再写里面那部分。应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

  生3:那个生字,第一横短,第二横较短,第三横是最长的。

  师:(板书:测量)这个词读什么?

  生1:测量

  师:请你读

  生2:测量

  师:读的很好,大家一起读

  生(齐):测量

  师:这个量是什么字?

  生(齐):多音字

  师:还有什么读音?

  生(齐):liàng

  师:(板书:旋转)这个怎么读呢?

  生1:旋转(zhuǎn)

  生2:老师,他读错了。应该读旋转(zhuàn)

  师:还有谁会读?

  生3:旋转

  生4:旋转

  师:同学们预习很到家!今天老师要用诞生这个词来送大家一句格言。(师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篇课文是谁写的?

  生(齐):叶永烈

  师:昨天有没有同学去找过他的资料?你们知道这个作者吗?

  生1:叶永烈,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作家、传(chuán)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

  生2:他读错了,应读传(zhuàn)记,他读成了传(zhuán)记。

  师:应该读什么啊?

  生(齐):传(zhuàn)记

  师:其实啊,我们小时候常看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主编之一就是——

  生(齐):叶永烈

  师:昨天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有问题的请举手!

  生1:纵观千百年的科学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援,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我想问,这里面的“?”指的是什么?“!”又指的是什么?

  师:跟他有同样问题的请举手!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觉得有疑问。还有问题吗?

  生2: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为什么作者说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是一个真理?

  师:是啊,他怎么知道这句话是真理啊?还有吗?(看到学生都不举手了,提醒说)还有哪些同学昨天在预习的时候碰到了问题,你要敢于提出来!

  生3:第四自然段中的无独有偶是什么意思?

  师:无独有偶,这是一个什么?

  生(齐):成语!

  师:老师把它(无独有偶)写在这。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老师昨天在预习的时候,我也遇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问题。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这篇课文有一个特点,它里面的词语啊,特别有趣。只要我们能学懂这些词语,就能够把这篇课文学懂。现在,老师请你打开书本,把这篇课文放声地读一读。读完以后,找一找哪几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趣,看看你找的是不是老师找的一样。开始!                                                     

  二、品读词语,领会感悟

  师:猜猜看,老师要写什么字?跟老师划的一样的请举手。那么多啊!没有找到这个词的同学拿起笔,划一划!这个词是在哪一句的啊?

  生1: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哦,还有啊?

  生2: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师:要理解这个词语,关键要理解哪两个字?只要哪两个字理解了,我们这个词语就可以理解了啊?

  生(齐):微 著

  师:微,就指的是微小、细微。是不是啊?

  生:是

  师:著指什么?

  生:明显

  师:著,就指的是明显的,指事物的发展的趋势,或指事物发展的方向。课文里面就向我们介绍了3个见微知著的事例。请同学们找找看。在3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了哪一个细微的现象,或者说很微小的现象。从这些微小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

  生1:洗澡是意见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就敏锐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一个细微的现象。 谢皮罗教授前面有很长的一串,来看一看,从这一长串里面,你知道了什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那么一大串,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谢皮罗是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名教授。

  师:美国,是他的国籍。麻省理工学院,是他工作的地方。从中我们知道到谢皮罗是一名教授。教授,是他的头衔。 同学们,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放掉会怎么啊?

  生(齐):产生漩涡

  师:发现了什么?

  生2: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朝顺时针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师: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旋转与什么有关啊?

  生(齐):地球自转。

  师:谁还能找一找。谁从哪一个现象中,知道了什么?

  (这是,同学们都认真地找了起来。)

  生1: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中……

  师:发明了什么?

  生1:石蕊试纸。

  师:说的很好,谁能帮她完整的说一遍。

  生2: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中,发现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师:我们简短的说就是。波义耳,从——

  生(齐):紫罗兰的变色:

  师:发现了什么?

  生(齐):石蕊试纸。

  师:会说了吗?

  生(齐):会了!

  师:还有谁会举例?谁从什么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生1:一位奥地利的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的眼珠转动,他把儿子叫醒,儿子说他刚才做梦了,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他发现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的次数和时间长短有关。

  师:睡觉时的眼珠转动,与什么有关啊?

  生(齐):做梦的时间长短和做梦次数有关。

  生2:一位奥地利医生,他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从而知道了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次数和做梦时间长短有关。

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以及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b,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b,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情感目标:

  体会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幻灯片制作,学生收集"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本课作者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是用哪些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细读故事,找出规律(学习3——5自然段)

  1,仔细读读三个故事,根据表格提示,在书上圈画,批注后并交流.(出示表格)

  2,四人小组思考讨论找出规律:这三个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3,指导朗读"不断发问和反复研究实验句子",并交流体会.

  三,围绕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第2,6,7,8自然段)

  1,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 ", "!"的含义,以及这样表述的好处.)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a,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b,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a,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b,句中的关联词是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c,拓展:朗诵格言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读课题,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究根源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锲而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