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时间:2025-04-05

《枣核》教案(精选14篇)

《枣核》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自主、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枣核蹊跷掐指殷切

  玛瑙衣dōu嫣红匀称卵石喏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③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风烛残年迫不急待如火如茶

查看全文

关于枣核教案(精选17篇)

关于枣核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查看全文

关于《枣核》教案(精选14篇)

关于《枣核》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查看全文

《枣核》教案(通用17篇)

《枣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查看全文

精选《枣核》教案(精选16篇)

精选《枣核》教案 篇1

  枣核教案学生分析:执教的班级是初二(3)班的学生,班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容易受外界影响,枣核 教案。《枣核》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显,作者抒发的情感,班级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基本上能够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思量再三,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会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与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也不并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设置情境,深有感触地真正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一篇。本单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爱国、思乡之情。而《枣核》这篇文章表现的则是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情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应是本堂课解决的重点。教学方法:通过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国、故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教学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教学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诗,听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是谁写的什么诗?(余光中,)这首诗和我们即将学习的萧乾先生的课文《枣核》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枣核,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枣核 萧乾)

查看全文

有关《枣核》教案(精选15篇)

有关《枣核》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