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教案

时间:2025-04-05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精选3篇)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查看全文

物质的分类(精选11篇)

物质的分类 篇1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一、知识结构

  1、物质的两种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                              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

  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一变多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二、空气的组成

  氮气(n2)        78%      体

  氧气(o2)        21%      积

  稀有气体:        0.94%     分

  二氧化碳(co2):    0.03%    数

  其它杂质:        0.03%

查看全文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精选5篇)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1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查看全文

物质的分类(通用5篇)

物质的分类 篇1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一、知识结构

  1、物质的两种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                              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

  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一变多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二、空气的组成

  氮气(n2)        78%      体

  氧气(o2)        21%      积

  稀有气体:        0.94%     分

  二氧化碳(co2):    0.03%    数

  其它杂质:        0.03%

查看全文

物质的分类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一、知识结构
1、物质的两种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                              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
 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一变多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二、空气的组成
氮气(n2)        78%      体
氧气(o2)        21%      积
稀有气体:        0.94%     分
二氧化碳(co2):    0.03%    数

查看全文

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偿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关键知识点拔]
  (以投影形式打出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项目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