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教案

时间:2025-04-05

《纪念白求恩》教案(精选13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查看全文

《纪念白求恩》教案(通用17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1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

  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查看全文

《纪念白求恩》教案(精选14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1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

  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查看全文

《纪念白求恩》教案(精选17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查看全文

《纪念白求恩》教案(精选20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

  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查看全文

《纪念白求恩》教案(通用22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 学习对比手法和正面、侧面相结合介绍人物的方法 

  3、 品味精彩语言,理解恰当运用成语说理的作用 

  4、 学习白求恩的崇高精神,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美德 

  【教学重点】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区分记叙和议论、品味简明生动有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修阶段) 

  [1]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派遣  以身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纯粹  鄙薄  晋 察 冀   

  2.解释词语: 以身殉职:                            拍轻怕重: 

  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