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篇)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除法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 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72——73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教案(精选2篇)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教案 篇1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5
课次
19授课课题
认识克
教学基本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学方法
及手段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认识家里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 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二、学习新知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1. 一把直尺呢?2. 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3. 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4. 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三、巩固练习1. 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2.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3. 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周教案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5
课次
19授课课题
认识克
教学基本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学方法
及手段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认识家里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 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二、学习新知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1. 一把直尺呢?2. 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3. 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4. 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三、巩固练习1. 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2.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3. 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