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精选3篇)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篇1
前不久,在进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培训工作会议上,听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斯苗儿老师所作的报告中,有一位实验教师在上9加几的加法中,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算法多样化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教学过程简述
1、出示例题9+3= 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思考
1、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哪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通用3篇)
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1. 口算题.(卡片)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 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比赛结果都是老师算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老师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3 下载
(2)引导学生:先分组试算,再从上面的例子中寻找规律?
(3)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
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5×4)×10○15×(4×10) (7×8)×5○7×(8×5)
(125×80)×5○125×(80×5) (12×25)×4○12×(4×25)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精选3篇)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篇1
教学内容:教材107—10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 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精选2篇)
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除法是两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
2.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3.在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投影.口算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
28×20 42×7 15×30 18×100 4×7+1 32×10 15×60 63×7 26×20 8×2+4
(2)计算
644÷7 644÷4
学生计算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两题的不同点(投影出示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猜想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有什么特点?(商是一位数)
(2)结合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猜想: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也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3)揭示课题
(4)猜想较完整的计算法则.问:除法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应该是怎样的?
3.验证猜想,探索法则.
(1)提出问题.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猜想-验证)
将244÷28 改为 644÷28
(2)尝试计算
(3)讨论明理
(4)教学例11.
①出示例11 ,问:被除数是四位数,该怎么办?
②尝试计算,汇报,板书
③比较与例10的不同点
④自学课本第61页
(5)尝试练习:
768÷32 465÷15 1768÷26 9398÷37
《9加几》教学案例设计及我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通用17篇)
《9加几》教学案例设计及我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在《9加几》一课教学9+2的教学片断如下:
师:9+2=?你是怎么想出得数的?可以利用你身边的工具,也可以不用工具动脑思考。
1、同桌交流方法。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请把你的想法悄悄的告诉同桌。
2、全班交流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9+2=?在汇报时,老师要看一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做到认真、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等同学汇报完后再举手再补充,好吗?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 数小棒。先数出9根小棒,从9开始,继续数出2根来得到11根。这是老师告诉学生这是从9接着数: 10,11。
(2) 摆小棒。让学生到展台前摆给其他小朋友看,并让操作的孩子说说是怎么摆的:把9根小棒、2根小棒各放一堆,从2根一堆中拿出1根和9根放在一起。9+1=10,10+1=11。
这时候老师领着孩子们整理操作的思路: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
(3) 摆小棒。把9根小棒、2根小棒各放一堆,从9根一堆中拿出8根和2根放在一起。8+2=10,10+1=11。
这时也领着学生整理这种操作的思路:把9分成1和8,8加2得10,10加1得11;
(4)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推理。
10加2得12,9比10少1,12减1得11。
3、比较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第七册-乘法的简便算法(通用5篇)
第七册-乘法的简便算法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