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精选14篇)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篇1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概念: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位置是赫兹。
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四年级科学上册《交通工具》导学案(精选17篇)
四年级科学上册《交通工具》导学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交通工具》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交通运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等单元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发明创造的特殊运动方式--交通运输。本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引导学生,并按照一定标准对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比较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关注交通运输的兴趣,培养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及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习《科学》课程一年多了,而且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等单元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前面也学习了动物的分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了解到各种交通工具,而且对各种交通工具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查找旅行目的地的有关资料如地理位置、距离、交通工具、价格、所需时间等。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目标:
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自定标准,为多种交通工具分类。
能说出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能从多个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提纲(通用16篇)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提纲 篇1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4、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5、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平时多。
6、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7、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锪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9、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10、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11、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12、 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精选15篇)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篇1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 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023年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通用2篇)
2023年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篇1
一、冷与热、温度计
1、 人们可以通过 手 等器官来感觉物体的 冷热 。这些感觉 不可靠 。
2、 人们用 温度 来表示物体的 冷热程度 ,要准确知道温度需要用 温度计 来测量。
3、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 摄氏度 ,记作 ℃ ,常用的温度计有 体温计 和 气温计 等。
4、 温度计测水温时要注意:①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②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不能够离开被测液体。
5、 温度计所能够测试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度计的 量程 。
6、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 气温不同 ,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 气温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
7、 在气象站,通常把气温计放在 百叶箱 里,可免受太阳的直射,避免江水、强风影响。
8、 大多数人的正常体温在 37℃ 左右,体温计在用之前甩一下,是因为 体温计下端有细管,水银热胀后显示的是上一次测量的温度。
9、 不用接触人体, 红外测温器 就能够测出体温; 数字显示体温计 可直接显示温度值。
10、一些物体的温度,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 ; 地核温度: 约5000℃ ;钢水的温度: 约1500-1800℃ ;木柴温度: 约250℃ ;南极平均气温:约零下25℃ ;月球背面温度: 约零下180℃ 。
二、热往哪里传
1、 热可以从 温度高的物体 传向 温度低的物体,也可以从 温度较高的地方 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第五课时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