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4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记住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雷雨景色。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文、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雷雨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电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雷雨的影片,感受雷雨的景象
如果要你来描写,你能写得出来吗?
二、初读感知:
1.读文:自由读,通顺,流利,质疑。
2.再读:同桌读边读边想象。
3.再读:圈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最为形象的语句。
4.交流,解疑。
三、精读理解:
1.大雨到来前的.景象
a理想象大雨到来前是什么样的,跟作者笔下的是否相同,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么传神,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b.说说大雨到来前作者抓住了几方面来描写,读出这种情景。
c.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到如临其境。
2.风来的景象
读风来的感觉
作者分几个层次写的风,它都借什么景物来写风?
这种借物写的物的写作方法你有什么体会?
3.暴风雨来了
作者用了哪个修辞方法来写风,画出你找到的语句。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读出暴风雨来了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拓展升华
用你的笔画一幅名为《雷雨》的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通用12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锦(通用17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锦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读“鹦”“鹉”“惶”“怔”4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体会作者劝告人们真心爱护鸟儿的情感
重点难点: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的知音
教具收集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
2.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板书课题
4.质疑:到底谁是谁的知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
2.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弄清分别是谁说的话。
三.自学交流,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2.交流讨论: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
找出下列不同的句子,比较朗读:
1)面对养鸟老人的问题:我这鸟叫的怎样?围观的观众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
2)养鸟老人和围观者听到少年背古诗前后不同的表现。
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少年才是画眉的知音。
3.读句子,体会文中标点的用法。
1)我这鸟儿叫的怎么样?
2)我怎么听着着鸟唱的不是美歌呀!
比较明确,第一句的问号表示疑问,需要回答,第二句的问号表示反问,不需回答,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3)第二组
真实美鸟唱美歌呀!
唱的是忧愁的歌,痛苦的歌!
两句的惊叹都表示语气强烈,但第一句是赞扬的语气,而第二句是申诉的语气
4.感情朗读
朗读1`2自然段时,要读出清晨公园的热闹,画眉的惹人喜爱。
分角色读时,读出画眉对笼外世界的向往和渴望,读出围观者从哄笑到没做声的情感变化。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可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用激情导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获得深切的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先让学生读文寻找:书上哪一句话写了“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请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我指名让学生读出句子,然后问: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作者非常想摇桂花呢?学生很快找到“缠”字,但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追问孩子为什么,而是接着陈述:是啊,我摇桂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可妈妈却说(引学生读妈妈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当学生读完妈妈的话后我说:“妈妈说早,没开足,不能摇,可我小孩子哪管这些,我就是想摇啊,非常想,于是我成了妈妈的小尾巴整天粘着她,妈妈在洗菜,我说(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晾衣服(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在扫地(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就这样我一遍遍地创设情境,学生也跟着一遍遍地朗读,很自然地把作者迫切摇桂花的心情读了出来,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我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在一遍遍朗读中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接下来学习“摇花乐”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篇2刚上完这一课,学生反响很好。学生基本上都认真倾听,认真思考,能随时跟着我的思路走。这堂课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个句子的引读做得很充分。先从学生们的整体感知中引出了母亲的这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了解了杭州满陇觉山上的桂花香时,再去仔细品读母亲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去文中找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语句,交流,出示,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就这样引到“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而在学习这句话时,抓住了一个“浸”字,一个时间“全年”,一个范围“整个村子”,让学生领悟“浸”的妙处,并且给全年换一个词,很多学生想到了“永远”、“永久”、“一辈子”等等。在学生的反馈中,进行及时引读。而对“整个村子”让学生们展开联想浸在桂花香里的都有村子里的什么。学生们想到了花草树木到房屋家具,以及村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