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社戏》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社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

  1、 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 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 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 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 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查看全文

《社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社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1、本文词语的音、形学生容易混淆,应该作必要的积累;感情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速读课文,品位精妙的语句,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作品的思想。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2、本文内容丰富,用笔浓淡疏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只有理解材料为主题服务,才能理清情节,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故确立第二个目标。3、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和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节,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

  1、 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 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查看全文

《社戏》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社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作者对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磁带     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弄清全文结构。

  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在上册中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什么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该文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作者把百草园比作什么?(乐园)在今天将学的《社戏》中作者把平桥村比作什么?为什么?两者的体裁有何不同?(《从》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社》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它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概括。)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乐园,散文(回忆录);

  《社戏》——乐土,小说  文中的“我”≠作者。

  二、 题解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查看全文

《社戏》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社戏》教学设计 篇1

  《社戏》教学设计

  四川双流合江初中语文组   高贞富

  email:

  课  题:《社戏》——鲁迅        课   时:3课时 

  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知课文情节。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               

  教学媒体:幻灯                                     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 :

  1、  导入  :

  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

  2.1  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查看全文

《社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社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ing)行家hang )惮(dan)絮叨(xudao)怠慢

  (dai)撺摄(cuan duo 凫水(fu)潺(chan)歌吹(chui蕴藻

  (yun za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iao miao。)纠葛(jiu

  ge)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

  估计。

  (3)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 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

  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声和乐声。

  (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查看全文

《社戏》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社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