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培养读图、填图、析图、绘图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板图、课本插图、地球仪、手电筒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千差万别。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板书)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是怎样?(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2.设问: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早晨、晚上和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

3.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明亮程度的不同。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墙面上光照明暗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4.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

查看全文

气候资源教学设计

一、课程描述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有两个主线,一个是气候资源的特点,包括作为资源的共性以及自身的特性,二是气候资源的利用,具体围绕农业和建筑两个部门展开分析。我们说自然界存在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改变,人类要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资源自身的客观规律,即掌握并遵循气候资源的一些规律和特征,才谈得上正确、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才能获得最大、最优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先要讲清气候资源的共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就人类的各个生产活动(部门)重点探究如何正确、合理的利用气候资源。

--思路:由于本课内容十分接近生活,而且桐庐中学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较完善、面较广、综合素质相对优秀,故选择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较为合理,并适当提供学生展现主体地位的天地,运用贴近生活的感性直观教法,从学生生活入手来化难为易,并重点突破气候资源在各个部门(特别是农业和建筑业方面)的利用。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主要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季来了,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同学们学习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最希望的是什么?要是睡觉以前能洗个澡、而且是热水澡那就更好了!或者用热水洗个脚也是蛮舒服的。那同学们想想看,你会用什么方法加热冷水?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方便而且环保?

图片设疑:出示“自动跟踪式太阳能热水器”图,问:这是什么装置?这个太阳能热水器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有什么不同?

查看全文

气候的威力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

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

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查看全文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篇1

  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篇2

  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篇3

  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查看全文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