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三节教案

时间:2025-04-05

《三爱三节》教案范文(精选8篇)

《三爱三节》教案范文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懂得“三爱三节”是一个小学生应具有的美德。

  2、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三爱三节”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3、通过带领学生许下节俭承诺,教育学生把“三爱三节”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

  活动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三爱三节”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有一首古诗,我们代代传唱,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2、朗诵古诗《悯农》

  3、学生谈感受。

  4、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要节约的何止一粒米,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古到今,就有许多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师:假如我们向阳小学只有XX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角钱,一天下来就可以节约多少钱?如果这些钱给你,你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

  学生交流。

  师:假如我们中国只有14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也都节约一角钱,一天就可以节约——(生计算后回答1.4亿)这1.4亿元,对国家来讲,可以做哪些事?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都想得很周到。这一天节约下来的钱就可以做这么多的事。做了这统计后,你有何感想?

  3、小结:同学们,从刚才的统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小的一角钱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查看全文

幼儿园三爱三节教案(通用5篇)

幼儿园三爱三节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属相。

  2、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引发幼儿对属相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生肖图片一套。

  2、小卡片六套。

  3、胸饰一套

  活动重难点:

  十二生肖的排序。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物,引出生肖,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我生日,我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因为我属兔)

  2、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鸡和狗)

  3、除了鸡和狗,你们还知道哪些生肖?(出示图片)

  4、数数,共有几个小动物?

  总结:一种动物代表一个生肖,十二个小动物,叫它十二生肖。

  5、游戏:猜猜少了谁?

  二、故事:十二生肖

  1、十二个小动物谁排在第一位?

  2、老鼠为什么能排在第一?

  3、教师讲述故事。

  4、老鼠排第一,其它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

  三、通过儿歌学习十二生肖的排队

  1、教师边念儿歌边给小动物排队。

  2、谁受骗排在了第二?

  3、第三第四位排的是谁?

  4、接下来是哪四个小动物呢?

  5、猴子、小鸡、小狗它们喊谁快点出来呀?

  6、今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

  明年出生的孩子又属什么?

  小结:生肖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风俗,外国人是没有的。

  四、幼儿操作

  1、给小动物排队?(每组一套卡片)

  2、排好队,看图片念儿歌。

  五、游戏:排队

  请十二个幼儿戴上胸饰排队

查看全文

三爱三节班会教案范文(精选3篇)

三爱三节班会教案范文 篇1

  一、班会背景:

  为贯彻国家主席全国青少年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的号召,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增强学生践行“三爱”、“三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为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教育主题:

  践行“三爱三节”教育,争做文明人。

  三、参加人员:

  四(6)班师生

  四、班会目标:

  1、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三爱三节”的具体含义。

  2、教导学生如何践行“三爱三节”。

  3、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三爱三节”真正的融入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4、利用主题班会普及“三节”小知识。

  五、班会过程:

  1、主持人致辞,班会开始。

  2、分析讲解何为“三爱三节”以及其意义。

  3、分析讨论“三爱三节”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4、汇总小组意见,总结分析,突出“三爱三节”的重要性。

  5、举例分析“三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

  6、展示“三节”:节水、节电、节粮小妙招,汇总小组收集成果。

  7、班主任发言。

  8、学生代表发言。

  9、主持人做主题班会总结。

  六、关于主题班会践行“三爱三节”,争做文明人主题班会总结。

  本次班会的举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但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和困难,更深入的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三爱三节的意义”,并且通过具体事例来强化同学们对于“三爱三节”的思想观念,使其真正融入到未来的学习生活当中。

查看全文

三爱三节的主题班会教案(精选5篇)

三爱三节的主题班会教案 篇1

  一.班会目的:

  1.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懂得“三爱三节”是一个小学生应具有的美德。

  2.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三爱三节”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3.通过带领学生许下节俭承诺,教育学生把“三爱三节”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

  二.班会过程:

  1、请大家谈谈对“三爱三节”的认识

  2、观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3、名人爱学习的小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4、节俭的事例

  (1)毛泽东的节俭生活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他说他曾

  多次劝主席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

查看全文

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1998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查看全文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通用2篇)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 篇1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调查;全班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曾经在其它城市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请同学们简介曾经生活过的农村或城市。

  教师简单介绍曾经生活过的豫西农村景象。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教师:城市、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聚落。

  电脑显示1:教材图4.16城市、乡村聚落图

  学生活动1:

  (1)根据电脑显示的图,分别判断属于哪种聚落;

  (2)聚落除了是我们的居住地以外,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