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说课稿(通用8篇)
《热胀冷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 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液体的热胀冷缩(精选3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 篇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物体的热胀冷缩(通用3篇)
物体的热胀冷缩 篇1
教学过程 :
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
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
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
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
热胀冷缩(精选17篇)
热胀冷缩 篇1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的性质;
物体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 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 ,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通用2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篇1
我认为这一课让学生获得: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为达成这一目标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来解释现象。课堂上首先提出问题: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由此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交流、思维扩散来初步验证实验的可操作性,最后确定方法。再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这一点把套着气球的玻璃瓶放入热水、冷水中可以马上获得,同时从中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显著区别)。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虽然通过学生游戏实验,即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建立出我们的假说,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提出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效果不够理想。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篇2胡建德
本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研究金属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前面学生认识了水、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此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是否会象液体的水、气体的空气那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这课选择让学生开展这一观察研究活动。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