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8篇)
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7—40页。
教学目的: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通用16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__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3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土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通用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土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 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 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