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识导引(精选2篇)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识导引 篇1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对今天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能力目标:从文字、风俗习惯、建筑、服饰、科技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力量;列举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从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说明中华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选取几条广为流传的传统美德格言,说明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用事例说明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用事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大大增强,并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二、知识网络
三、学法点拨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通用2篇)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 新课。
少数民族(精选15篇)
少数民族 篇1
活动目的
1. 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 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认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 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
1. 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 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 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 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 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 基本部分
1. 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 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 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通用2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篇1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创新的含义;理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体会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熟练运用相关方法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三)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撰文。借助有关事例,就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撰写相关论文。
2.角色扮演。作为一名营销主管,你将如何制订出营销方案,并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率领团队,针对某一商品进行促销,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3.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分析其对开拓创新的意义。
4.归纳创新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内在联系。
二、知识点拨
(一)如何理解创新
1.创新的含义
第一,创新包括知识(理论) 创新、制度(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第二,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 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第三,经济体制创新调整的是生产关系,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相结合会使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
2.为什么要创新
第一,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要求创新,创新才能发展。第二,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通用2篇)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篇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及变法法令;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通过对康梁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教训,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分析、比较、探究。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学法指导方面:
我们的民族精神 学案(精选3篇)
我们的民族精神 学案 篇1
我们的民族精神 学案
一、明确考点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考情分析
本课所涉及的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命题题型上看,选择题(广东文基卷12题)和主观题(江苏卷37题)均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是维系 ;
②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