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教案(通用6篇)
货币教案 篇1
1. 货币产生四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一对一)——扩大的物物交换(一对多)——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多对一)——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一定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不一定是商品流通。
2. 2只羊=1把石斧,石斧是羊的等价物,等号后的物品是等号前的物品的等价物。1把斧头=15千克大米:1把斧头的价值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头的交换价值。
3.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 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金银天然非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5.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另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时,,也必须是实在实在的货币和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债务、利息、地租。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共同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6.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由金银等合金做成,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是商品。镍币是金属货币,起纸币作用,不能和金币和银币相比。
货币教案
1. 货币产生四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一对一)——扩大的物物交换(一对多)——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多对一)——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一定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不一定是商品流通。
2. 2只羊=1把石斧,石斧是羊的等价物,等号后的物品是等号前的物品的等价物。1把斧头=15千克大米:1把斧头的价值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头的交换价值。
3.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 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金银天然非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5.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另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时,,也必须是实在实在的货币和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债务、利息、地租。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共同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6.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由金银等合金做成,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是商品。镍币是金属货币,起纸币作用,不能和金币和银币相比。
7.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因此,资金周转越快,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货币越少。
备考2019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经济货币
●考点突破
1.货币的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拿钱买商品,二者不能分离,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要晚的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当时人们只是用多余的产品来交换,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这种交换用等式来表示,就是商品=商品。在这个等式中,“等号”左边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等号”右边商品表现出来的。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时,一种商品常和多种商品相交换。这种交换用公式表示为:
随着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的增多,这种物物交换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因为物物交换要求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就不能进行。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
第三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商品共同的等价物,这种共同的等价物也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这种交换用公式表示为:
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分成了两步: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这种商品交换已经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了。
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地区不同,同一地区的各个不同时期也不同。
揭开货币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流程:
举时事,让学生分析是属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其他现象。
1、国际市场油价缘何连续回落
2、中国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3、美共和党党纲草案要助台自卫 我坚决反对4、XX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中国台湾新名字引强烈争议"第27次变脸"了无新意
6、中国在雅典创造奇迹
引出什么是经济(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用于交换,二是劳动产品。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名称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教学设计者
学校
适用学程
高中一年级
姓名
教学教育领域
经济与生活
德育教育主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
学
目
标
[总体目标]总体上让学生了解货币产生过程及本质,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认识货币的作用。具体要求如下:[知识目标]通过教学 , 使学生识记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含义 , 比较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异同 , 从而理解货币的本质。[能力目标]从分析货币的起源 , 到概括总结货币的本质 ,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 ; 结合学生对货币本质的模糊认识 , 培养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 正确对待货币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货币实物教学时间40分钟(一课时)
教
学
方
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小实验,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3、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读思结合,动口动脑结合等多种方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读懂、能说得出、能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自己来做。
从金银货币到纸币
(新教材教案)第五课 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第一节 货币流通和借贷活动 第二框 从金银货币到纸币
第五课第一节
第二框 从金银货币到纸币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知道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领会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的含义,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货币含 义的理性认识。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研究计划,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加深对中华民族包括对世界纸币史的认识,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增强社会历史责任感。
二. 课前准备
1.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2. 各小组围绕“纸币”这一主题确定研究的子课题,并在全班范围内协调。如①铸币和纸币的研究;②纸币的产生研究;③货币防伪技术研究;④对纸币面额大小的研究;⑤电子货币研究;⑥对世界几种主要国家纸币的研究。
3. 各小组根据子课题,制定研究目的和计划,拿出具体研究方案。
4. 各小组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搜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形成报告。三. 教 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