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查看全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

  1·明确教学重点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做好预习

  教学重点

  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     少年闰土画像

  课时安排

  1、 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查看全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查看全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查看全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东庐中学师生讲学稿

  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执笔:胡波审核:王世清、徐晖、向志燕、李云

  课    题

  课  型

  讲 学 时 间

  故    乡

  新授

  05年10月

  学习目标:

  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

  一、预习导学:

  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1)    鲁迅及作品简介:

  (2)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   )    萧索(   )   bǐ(   )夷   chī(   )笑

  愕然(   )    wǎng(   )然    zìsuī(      )

查看全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能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2. 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声情并茂地歌唱。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大胆、自信地歌唱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三拍子的节奏

  教学方法:

  体验、模仿、探究、欣赏、演示、练习、游戏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亲眼见大海吗?你们亲身体验过海中冲浪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海啊,故乡》,一起去体验大海的宽广雄伟、波澜壮阔!

  二、初步感受:

  1. 初听录音,感受其速度、情绪及反复记号该怎么反复;

  2. 读词并正音;

  3. 跟录音哼唱,思考:在你的头脑里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大海?

  学生:安静的、沉睡的、雄伟的......(答案不要求统一,只要是真情实感)

  4. 歌曲简介:《大海啊,故乡》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电影片《大海的呼唤》

  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

  三、新歌学习:

  1. 教师弹琴,学生哼唱,找出难点;

  2. 突破难点:旋律12 1.76 反复记号 3/4拍转换到4/4拍

  3. 齐唱

  四、拓展:

  1. 配乐朗诵歌词或赞美大海的文章;

  2. 慢三舞步感受三拍子的特点;

  3. 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 跟着伴奏旋律独唱或者齐唱。

  五、小结:

  总结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