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2篇)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能利用一般笔算方法自主学习、掌握乘数中间有零的笔算方法,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2、方法与过程: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能和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与态度: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估算和已有的笔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多媒体显示画面及音乐:星期天,3只小猫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钓鱼,可是它们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三心二意的)结果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学生异口同声:钓到0条鱼。
2、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0 + 0+ 0=0(条) (师板书)
3、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把你想的乘法算式说给同桌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改的?
板书:(1)0×3=0 (条) (2) 3×0=0 (条)
4、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不能像小猫一样,做事三心二意的呢?(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希望同学们现在就这样做。)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通用4篇)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60页例5及对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解决。
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准备多少钱?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学生想办法,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列式:49×104
[设计意图]由秋游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和数学的活动直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2、导入新课:同学们用竖式或用计算器都能计算出具体的钱数,你能不用计算,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3、提出学习目标:对于乘法估算,你认为要研究哪些问题呢?
先由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乘法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2)在具体的问题中要选用什么估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小组内个人展示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以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估计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故事导入
有一天,3只小猫背着鱼篓,拿着鱼竿,高高兴兴地到河边去钓鱼,来到河边后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一天下来结果怎样呢?出示挂图。
2、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提出问题。
[评析:运用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二、建立模型
1、自主探索:初步认识一个数与0相乘得0的含义。
小组讨论: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一题吗?
(1)用加法计算:0+0+0=0
讨论:为什么三个0相加是0呢?
(2)用乘法计算:0×3=0
讨论:0和3相乘等于0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形成结论:
(1)你能知道0×7和8×0是多少吗?
(2)从以上的学习中你会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0和一个数相乘得0
3、出示例题2的挂图,仔细看图,理解题意。
(1)列式计算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17×6=102(个)。
(2)估计一下,体育馆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提倡算法优化,并能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材第86页例7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呈现的是学校图书室里购书的情境。题目要求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将两种算法进行对比,有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时,可结合图片,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了解学生读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例题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独立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了教材中的两种算法,就请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尤其是第二种算法,0×3这一步能不能省略?如果要省略,那么因数3应该移到什么位置上?这时书写积应该注意些什么?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上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为四年级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和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教师要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类型题的简便算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牢固掌握。同时,在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设计(3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 练习设计
共13课时 总第44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练习十八第9题)
1 2 5 2 4 7 6
× 7 × 4 × 8
7 4 2 8 3 8 0 8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练习设计
1、观察下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表略,练习十八第4题)
(1)看表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可以是乘法问题,也可以是加、减、除法问题。)
2、完成练习十八第11、12题。
(1)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要解决提出的问题要先计算出什么?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引导找规律(练习十八第13题)
(1)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师生齐总结规律:
积的首位比第二个因数少1,末位与首位的和都是9,中间一位都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