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长方形特点”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的边、角特点。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发现、验证的过程对新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亲自验证知识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发现、验证,掌握长方形边、角的特征。

使学生会认、会画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质疑、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形的特点,掌握长方形的特点。

【教具准备】

长方形、课件。

【学具准备】

小长方形、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秘”,好不好?

今天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去发现,可是发现这些秘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用聪明的小脑瓜思考,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的小手亲自操作,还要和你的同学共同配合,你们有没有信心?(提供学习方法。)

好,那我们准备出发!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请看──(课件1:出示一间用图形搭成的小房子。有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

这间小房子可藏着秘密呢。你看它是用很多我们认识的图形来建成的,你能帮大家找一找,搭建这间小房子时用了哪些图形吗?(感受“小房子”中的各种图形。)

看来大家已经和这么多图形交上朋友了。平时,我们想和一位同学做好朋友,就要先了解他,对不对?要了解他是不是很有爱心,很关心集体,很喜欢帮助别人……同样,我们想和一个图形成为好朋友,也要先了解它各个方面的特点。刚才我们看到了小房子的身体、门、烟囱都是长方形构成的,(点击屏幕,屏幕上只剩长方形)那今天我们就先和长方形成为好朋友。

查看全文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

  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查看全文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课题。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复习巩固,为后面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出示篮球场图(图略):

  2.指出长方形篮球场的长和宽。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篮球场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想怎样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计算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有哪些方法?

  ⑶全班汇报:长方形的四种算法。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总结建构。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更简单?

  (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较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2、想想做做: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3、动脑筋:

  4、思考探究:

  要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这段铁丝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让学生大胆发言】

查看全文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97-98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计算方法并推导面积公式—实际应用”三个环节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公式推导、验证结果等,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活与数学和桥梁。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创造意识。

查看全文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设计(新人教)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书96页--98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挂图,有生活的实例引入周长
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

二、感悟周长
教学例2     摸一摸、说一说
用手沿课本的封面的四周摸一摸
举一举生活中的周长

三、量一量
逐一摸索量事物周长的方法
用软尺量

查看全文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部分教材以此为起点,首先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种方法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以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面的形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了数学思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因此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要求、合理组织学习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理念
教育不是告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一,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其二,“再创造”是一种发现,能激发其学习之兴趣,以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其三,通过“再创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