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

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图片、阅读资料、活动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利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请你当农业设计师,如何合理布局农业。

教师:图中四个地方:a、b、c、d,选择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c: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选择,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经济部门的知识。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回顾前面学过的关于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我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案例说明: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我国的人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学好本节对学习各个地区以及各主要省份的人文知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发展而造成许多人口问题是学生能够听到或看到的,有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寻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点,所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变化情况。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基础,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线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个章节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数据等资料,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要的铁路干线名称、分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教学难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名称。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中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给学生提供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以及充足的练习,帮助他们去理解和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和分布。例如,可以设计虚拟旅行,让学生在模拟旅行中掌握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铁路干线空白图让学生填图。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老师:播放音乐“我要去x藏”,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当地的特有动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萨布达拉宫。

【设计意图:音乐轻松、优美、欢快,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这些音乐、图片,为进入新课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埋下了伏笔。】

引入新课

老师:我们现在去x藏拉萨困难吗?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我们如何做好最佳选择和线路换乘呢?为什么青藏铁路修了那么久?铁路的修建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节。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教学设计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内容。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学习河流的概况的方法和步骤,并已经在了解长江时加以实践。现在应用到黄河概况时应该轻车熟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落到了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四、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能够概括说出黄河的贡献;

2.结合相关资料及实验,能够说明黄河主要忧患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分析人地关系中突出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黄河源流概况,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相关动画,水、土壤、覆盖小草的土壤、透明杯子等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环节一:感黄河(欣赏)
 配《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对应上、中、下游出示黄河各流域景观图片

 观察景观图,描述感受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过渡
 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查看全文

语文八年级《台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语文八年级《台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抓住全文线索,学习如何选材。

  教育重点:

  揣摩全文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策略和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本单元讲述都是小人物平凡的经历与感受。鲁迅笔下的阿长、朱自清回忆中的慈父、杨绛文中老王……他们虽然平凡,但是我们却恰恰被他们的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动着,思考着。其实,现实世界的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爱体会,或许都会对蕴含在彼此身上的那份平庸与伟大又一种新的认识与体会,就如浙江作家李森祥笔下的那平凡的父亲……

  *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梗概,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故事梗概:

  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总是对人家的高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为此却付出了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

  [问题组]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