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搭一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辨认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猜一猜、问一问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小鲤鱼泡泡)他想知道咱班谁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你用积木搭过什么?搭积木是很有趣的,今天小鲤鱼泡泡就来和我们一起做“搭一搭”的游戏。(板书)
二、动手实践
1、在游戏之前,泡泡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出示实物),他给福娃妮妮照了几张照片,可他分不清这几张照片是从妮妮的哪一面照出来的,你能分出来吗?(课件出示)
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现在我们欢迎泡泡下指令,我们来搭小正方体块。看谁搭得又快又正确。(出示)
一、(1)先横着放3个。(2)在中间的方块上放一个。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二、(1)先竖着放2个方块。(2)左边放1个方块。(3)右边再放1个方块。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摆好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与刚才摆的一样。)对!但泡泡下的指令一样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搭的时候尽量用最少的指令搭出所要的图形。
《搭一搭》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搭一搭》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本册教材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立体图形为主,并要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教材设计了“搭一搭”的两个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等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活动一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要求发出指令者认真观察用正确语言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搭立者充分领会指令的意思,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搭要求的图形。活动二是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然后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然后根据需要尽可能的少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二、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辨认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猜一猜、问一问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搭一搭》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搭一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辨认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猜一猜、问一问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小鲤鱼泡泡)他想知道咱班谁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你用积木搭过什么?搭积木是很有趣的,今天小鲤鱼泡泡就来和我们一起做“搭一搭”的游戏。(板书)
二、动手实践
1、在游戏之前,泡泡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出示实物),他给福娃妮妮照了几张照片,可他分不清这几张照片是从妮妮的哪一面照出来的,你能分出来吗?(课件出示)
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现在我们欢迎泡泡下指令,我们来搭小正方体块。看谁搭得又快又正确。(出示)
一、(1)先横着放3个。(2)在中间的方块上放一个。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二、(1)先竖着放2个方块。(2)左边放1个方块。(3)右边再放1个方块。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摆好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与刚才摆的一样。)对!但泡泡下的指令一样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搭的时候尽量用最少的指令搭出所要的图形。
《搭一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搭一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做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观察了淘气和笑笑的搭图形游戏,谁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方法。
师:谁想为这个游戏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1)请横着摆两个正方体。
(2)在左边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再在左边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2、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同桌两人的游戏好吗?请一个学生先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搭一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做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观察了淘气和笑笑的搭图形游戏,谁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方法。
师:谁想为这个游戏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1)请横着摆两个正方体。
(2)在左边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再在左边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2、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同桌两人的游戏好吗?请一个学生先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搭一搭的游戏,你觉得游戏有趣吗? 你喜欢做这个游戏吗?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搭一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由4个实践活动组成。
1.训练注意力。
2.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3.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4.根据指令用长方体、正方体、球搭立体图形。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学生在一、二年级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训练注意力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