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教案

时间:2025-04-05

走近贝多芬(精选2篇)

走近贝多芬 篇1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欢乐颂》和《致爱丽丝》,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净化心灵 2. 引导学生倾听旋律的重复变化,感受独唱、重唱、合唱和乐队的不用效果,以及造成的情绪变化

  3.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音乐家的生平,通过对其作品的欣赏感受,学习音乐家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的能力

  2.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旋律的重复和变化,感受重唱、合唱、乐队的不同效果,以及作品的气势和风格

  3. 欣赏时,注意引导学生辨别旋律的变化,以及造成情绪的变化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音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1. 出示电脑画面,认识贝多芬。贝多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外表,身材矮小而粗壮,蓬头瞪眼,平时级少说话,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用心灵谱写了无数伟大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乐圣”

  2. 通过传说伴随画面,引出《月光曲》,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审美动机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合唱《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最精华的部分

  二、欣赏《欢乐颂》

  (一)初步感受:

  1. 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讨论自己的感受。

  2. 听前三个乐章的主旋律,比较它们前后的变化,感受音乐家心理和感受的历程,更好地领会《欢乐颂》的主题

  3. 分段欣赏:

查看全文

欣赏贝多芬,(通用12篇)

欣赏贝多芬, 篇1

  1同学们好。

  2请你们拿出双手,跟我学拍节奏。

  请听示范

  a               (预备 起)b              (预备 起)

  刚才你们在模仿的时候,是模仿听到的声音,还是模仿眼睛

  看到的动作?

  做个试验吧,接下来请你们将看到的这段节奏重复

  c

  重新示范,请学生模仿,

  问  这段节奏表达的情感特征是强烈的还是轻柔的

  3它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

  当我们听不到声音时,还能感受到音乐的表情吗

  感受不到,这说明(学生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非常棒,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家们都要有一对非常灵敏的耳朵,如同画家失去了眼睛一样,音乐家失聪了,你们能想象受这种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的痛苦吗?可是有一位伟大的失聪的作曲家却在2xx年前创造了音乐史上的神话。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4 对,他就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划时代的音乐家路德维奇、凡、贝多芬,谁能与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故事呢?

  5请学生讲讲贝多芬的故事。

  a ( 无趣的童年),b (失意的青年), c (失聪的中年)

  d (贫困的晚年),e (不修边幅的形象),f ( 我行我素的性格)。

  6 在你们的描述中贝多芬是一位不修边幅,性格倔强的音

  乐天才,他生活贫困,得不到爱情,而他依然顽强的生活

  着,用音乐尽情地表达着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可命运却一

查看全文

贝多芬说课稿(通用10篇)

贝多芬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古典乐派风格及大师贝多芬”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都提到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在弘扬民族音乐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八单元第十五节“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

  在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欣赏两首乐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杰作之一,学生曾问贝多芬: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容?他答:你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可见,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斗争性很强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第九交响曲》孕育很长时间(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写作。首演后取得巨大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县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46人。这些学生大都来县城几所初中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古典主义音乐不了解,都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对《第九》交响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欢乐颂》的简单旋律。

查看全文

贝多芬传(精选7篇)

贝多芬传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生活历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2. 学习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 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

  2. 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的描写,表现贝多芬非凡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

  3. 《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本文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条件允许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 课前播放、聆听《第九交响曲》,以增加对乐曲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布置预习

  1.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

  2. 带着“贝多芬在德国优秀阶级中享有的声威,不但是艺术方面的,而且是道德方面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在学习本文之前,坚持预习情况,可以出示投影和多媒体。

  1. 音、形、义检查,略。

  2. 课文阅读情况检查,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导入新课

  1. 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交流感受后进入课文学习。

  2. 简介作者罗曼•罗兰和翻译家傅雷先生,简介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师生可以互为补充。

查看全文

欣赏贝多芬,(通用12篇)

欣赏贝多芬, 篇1

  1同学们好。

  2请你们拿出双手,跟我学拍节奏。

  请听示范

  a               (预备 起)b              (预备 起)

  刚才你们在模仿的时候,是模仿听到的声音,还是模仿眼睛

  看到的动作?

  做个试验吧,接下来请你们将看到的这段节奏重复

  c

  重新示范,请学生模仿,

  问  这段节奏表达的情感特征是强烈的还是轻柔的

  3它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

  当我们听不到声音时,还能感受到音乐的表情吗

  感受不到,这说明(学生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非常棒,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家们都要有一对非常灵敏的耳朵,如同画家失去了眼睛一样,音乐家失聪了,你们能想象受这种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的痛苦吗?可是有一位伟大的失聪的作曲家却在2xx年前创造了音乐史上的神话。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4 对,他就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划时代的音乐家路德维奇、凡、贝多芬,谁能与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故事呢?

  5请学生讲讲贝多芬的故事。

  a ( 无趣的童年),b (失意的青年), c (失聪的中年)

  d (贫困的晚年),e (不修边幅的形象),f ( 我行我素的性格)。

  6 在你们的描述中贝多芬是一位不修边幅,性格倔强的音

  乐天才,他生活贫困,得不到爱情,而他依然顽强的生活

  着,用音乐尽情地表达着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可命运却一

查看全文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2.介绍乔治·桑。(师生共同回忆。)乔治·桑(1804~1876),法国小说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早期作品被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印第安娜》《瓦朗蒂娜》《莱莉亚》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苏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介绍“田园交响乐”。《田园交响乐》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可见他是在用心灵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生活。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田园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中惟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通常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怕人误解他的作品,明确地说:“《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5.联系课文,学生闭眼听田园交响乐。6.学生交流听音乐的感受。7.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本文是乔治·桑对这部伟大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解读。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用清丽流畅的文字,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贝多芬的乐思: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自然里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能让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集中内心力量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可以这样说,这是文学与音乐艺术大师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三、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的?明确:通感的运用;意蕴深厚的意象。(师生共同找出子在课文中的相应文字。)2.作者为什么能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明确:(1)联想和想象;(2)人生感悟。 w.w.w.k.s.5.u.c.o.m3.语言特色。明确:(1)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通感;(2)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乔治·桑独特的抒情方式,极富表现力。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如何去听?四、作业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自己的感悟。附:板书设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乔治·桑

听觉                  视觉

通感         意象

倾诉式语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