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

2020-05-07
紧承上段, 由“路”入手,谈到人不得不流浪: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而这命运,就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这里,文章又深入了一步,由日常生活的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从人的流浪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从画面上的男子入手,写“他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的动作,写他“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从人的精神                            上对“苦旅”作了深刻的诠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            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 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14—6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①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以上写具象化旅程的艰难,形象逼真。]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提及另外的情况,使论述更加完备]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反问加强语气。]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从眼前的情景过渡到抽象的人生,由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深入到抽象人生的认识,逐层深入。]提出本部分的论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并初步地进行具象化的论述。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承前]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②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两难境地之中。]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宋之问)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⑤(《古诗十九首》)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⑥(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⑦(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⑧(韦庄)[引用大量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使是还了家[这个“家”应该是实际的“家”],依然还在无家[这个“家”应该是心中的“家”,一种“家”的感觉]感觉之中。[注意此处层层翻新,步步深入:流浪时惦念着家,惦念家又无法回家,即使回了家也找不到家的感觉。]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事例论证:分析崔颢诗歌所蕴涵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精神家园即“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非“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形象地写出崔颖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