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
2018-03-27②语言浅俗自然,也是本词作的一个特点。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 “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③本词以抒情为主,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能够融情人景,情景交融。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 ( 愁 ) 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辛弃疾 (1140 — 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 今山东济南 ) 人。在宋代词坛上,与李清照 ( 易安居士 ) 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 21 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知镇江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 1207 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词人之冠,留存至今仍有六百余首。他的词风以豪放见长,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是宋代词人、特别是豪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的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本词作于 1205 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层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2) 基本解读。
词的上阕赞扬了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慨叹千古英雄难再,包含了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几句是说,江山千古依旧,但是,像孙仲谋那样称雄江东的英雄却找不到了。 “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二字,点明了这首词是要怀古,把读者带人历史兴亡的意境当中。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 ( 操 ) 、刘 ( 备 ) ,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 ! 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人物是无处寻觅了,作为他们英雄业绩的象征一歌台舞榭,以及他们的流风余韵——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都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消逝磨灭掉了。一个“总”字,表明英雄业绩的葬送,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大宋王朝的衰落,也包括在其中。
“总”字寄寓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沉的慨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几句是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今已杂草丛生,夕阳斜照,成了偏僻荒芜的普通陋巷。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