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2017-08-02


    六~七部分:评述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用更有效的方法去战斗。

  3、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⑴ 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起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起因一:来自群众的要求。开追悼会的当天,程君问“我”,并“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起因二:因为刘和珍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在进步刊物常遭扼杀的情况下,尽管生活很艰苦,刘和珍毅然预订了全年的《莽原》。就此,“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起因三:听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因此写本文,“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写作目的:悼念烈士,揭露敌人,教育“庸人”,激励人们起来推翻这“非人间”。

   ⑵ 读课文第三~第五部分:

     (一名学生读第三部分,集体读第四、五部分)

     第三部分:追述作者与刘和珍生前的交往,介绍了刘和珍的高尚品德。这一部分写了三件事:

    ① 在反杨斗争中,刘和珍“不为势力所屈”,不畏强暴;

    ② 授课交往中,感受到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性格特征;

    ③ 驱杨斗争胜利,女师大复校后,有些教职员准备陆续引退,她却“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出她宽广的胸怀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⑶ 第四、五部分:详细叙述了刘和珍等烈士在惨案中英勇牺牲的经过。这两节夹叙夹议,既是对烈士精神的颂扬,又是对杀人者惨无人道的凶残本性的声讨与鞭挞。抓住文中重要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