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事后那些无耻的文人立即紧密配合,马上放出“流言”,污蔑学生是“受人利用的”,更加令人怒不可遏。
惨象、流言,强烈地刺激了作者的心,使鲁迅愤怒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作者的悲痛主要表现在:
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学生为声援外交,抗议帝国主义入侵而举行请愿时,她们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样一个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为了追求真理而惨遭杀害,作者怎么能不悲痛呢?“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2、当时一般市民,对于刘和珍她们的死,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则作为饭后的谈资,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对此,鲁迅十分痛心,于是写这篇文章教育大家不要忘记这最黑暗的一天,不要忘记这血的教训,以激励人们的斗志。
统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不可抑制。朗读课文时,必须掌握此点。
三、分析课文结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⑴ 介绍写作缘由。
⑵ 交待写作目的。
⑶ 回忆认识过程。
⑷ 抒写惊愕、义愤。
⑸ 叙述遇难经过。
⑹ 总结经验教训。
⑺ 热情讴歌赞扬。
2、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七个部分作进一步的概括:
一~二部分:说明写作本文的起因和目的。
三~五部分: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随后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深刻揭露杀人者的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