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及练习题全册3


明确:“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由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2、  人类的命运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处?作者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人生苦旅苦在“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了《围城》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
(三)1、人有痛苦该向何方去呢?怎样来理解人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
明确: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谓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在这些思乡的诗歌里,有些诗人并不是回不了家。如崔颢:有人说他离家千里,也有人说他离家十几里,可是他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因为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得以慰藉家园,由于这是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飘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生活现实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他们也在这条路上,永远寻找着精神家园。
2、第11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试着来理解。
明确:因为人要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归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人在“走向远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已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并不是“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3、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关系如何?这里的“家”和“旷野”做何理解?
        明确:第一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这里的“家”有两种含义,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于“心灵的旷野”之中。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