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

2023-10-17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 篇1

  目标提示

  1.了解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熟悉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各个击破

  1.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现代文包含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也包括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文章。一般需要三个步骤。一是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将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一般采用浏览法阅读。二是细读体会情感内涵。再次阅读(有选择重点),体会文中包含的情感和思想。一般采用跳读和精读的方法。三是扣读分析解答题目。经过两次阅读后,阅读文后题目,然后扣住题目再回读文章,分析理解并完成题目的作答。

  2.整体感知题。常见的有内容概括,主题概括等。

  【例】05年南通市第19题:“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方法指要】解答这类题,要领是通读明确对象,理清结构层次,扣题明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采用抓关键词句合并概括。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霍金的突出表现。参考答案: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②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③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病; 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3.分析理解题。主要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感知的题目。

  【例】05年廊坊市中考23题“选文第二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段意及上下文意进行简要的分析。”

  【方法指要】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对文章的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既要全局把握,又要围绕题目,细细研读相关语段和句子,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答题时尽量用文中原词句作答(特色要求除外)。上面题目,细读1-3段,1段说“人生繁忙常忘记身边其他人的存在”,3段以后写一件改变什么看法的事。可见第2段起过渡作用。

  4.语言品味题。常见的有体会语言的生动、语言风格、句子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例】03年南京市中考12题“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方法指要】最常见的是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方法是:明对象内容、辩表达手法、析对象特点、作简单小结。上题句子描写对象为春天的丁香花,写的内容是许多丁香花开放的情景,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这样来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成片丁香开放时的洁白绚丽的动人情景。”

  5.技巧鉴赏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形式技巧的理解和鉴赏。

  【例】05年沈阳第19题

  作者在中国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中国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要】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常见文章形式技巧及起作用。一般有两类:一是构思技巧,有围绕线索、欲扬先抑、前后呼应、设悬念波折

  等;二是表现方法,有对比烘托、象征手法、以小见大等。解答要领是整体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具体作答。参考答案: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6.拓展表述题。常见的有仿写、与生活联系、论据补写等。

  【例】常州市03年试卷第19题

  阅读上文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老师,他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愿望强烈,与老师也特别深厚。

  ②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算出’某个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村也因此成为闻名的“大学村”。

  【方法指要】解答这类题需要调动平时的语言积累,需要具有迁移分析的能力。仿写注意语意连贯、句式相似和修辞相同。上面联系多个材料的拓展题,首先明确文章的主旨,然后分析两段补充材料的蕴涵的思想意义,找出共同点,用恰当句子表达即可。参考答案:教育者只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和关爱,化作鼓励,孩子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母 鸡

  老舍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颇颇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疽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解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母鸡一开始是“令人讨厌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②.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是伟大的鸡母亲,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你能从文中各找一个具体的句子来说明吗?

  ③.本文的线索是 。

  ④.文章借助对母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首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面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让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都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像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沮,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阜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勘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①.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②. 分析体会文章画线句子的妙处,并按要求仿写一句。

  仿写:傍晚,阳光以 的语言和 , ,   ,像 。

  ③.作者说阳光是“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④. 读了本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将阳光比喻成什么,试写一句话。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精 神

  尚德琪

  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②即使再穷,也得有点志气。低三下四,即便讨得一点,也全受人轻慢。午餐幸运地吃到一点“嗟来之食”,晚餐再去乞求,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人们敬重的,永远是那些自强不息、知道别人的脸色和自己的血色,知道别人的语调和自己的格调的人。

  ③即使再难,也得有点骨气。否则,这一次被人抬起,下一次瘫倒之后,就可能连同情的目光也得不到。今天的呻吟哀号,得到别人的抚慰,明天再呻吟哀号,就可能让人鄙夷和厌烦了。能够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④唉声叹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他人同情的可怜相.有时唤起的恰是一种冷漠:自己糟踏自己,别人又怎么抬举你?

  ⑤如果你想依*别人让你保持站姿,别人就只好拴个绳子把你吊起来,但要知道,那种方式与让你上绞刑架的方式最接近;如果你想*另11人使你往前走,别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前面牵着或从后面推着,但要知道,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

  ⑥即使再累,也得有点毅力。把自己的耐力发挥到极限,咬住牙,沉住气,才能走过一段艰难的路。坚持,最能使生命美丽,最能使人感动。为了清闲而宁愿忍受屈辱的人,绝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清闲。

  ⑦人有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蔑视的目光注视你,就不会以一种飘忽的眼神对待你。即使你穿着一般,即使你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即使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⑧小人物也需要一种浩然之气。“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自己放弃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失望了,任何外来的关心,任何外来的照顾,都只是别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姿势,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形象都无济于事。

  ⑨别人可以给你一点钱,可以给你几句安慰的话,但没法给你一种力量,没法给你一种精神。缺乏脊梁骨的人,谁也没法让他抬起头。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②.联系全文,概括出“精神”所包含的内容

  答: 

  ③.文章的第②③⑥段从结构形式上看是 关系,从内容上看是 

  关系。

  ④.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和 。

  参考答案:

  《母鸡》 

  ①到处乱叫;欺软怕硬;下蛋后炫耀功劳。欲扬先抑。

  ②负责:“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慈爱:“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 勇敢:“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辛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③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④赞颂了无私的母爱,歌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阳光,是一种语言》

  ①.温暖,动听,智慧 健康 ②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早晨阳光普照树叶,微风吹拂,树叶婆娑摇曳、光彩照人的动人情景,写得情趣盎然,动人心魄。仿写:傍晚,阳光以一种最绚丽、最多彩的语言与山峦说着情话,黛色的山峦,立即害羞地低头,沉默不语,像是一缕缕红霞,灿烂在脸庞。③.珍惜时光,辛勤劳动,乐观豁达 ④

  《精神》

  ①.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②.有志气,有骨气,有毅力,   ③.并列 ,层进 ④.讲道理 对比论证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 篇2

  目标提示:

  1.背诵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运用所学阅读课外文言文。

  各个击破: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 ) 鹤唳( ) 阙处( ) 飞漱( ) 

  【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课文填空

  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

  ③《<论语>八则》中指 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谓之/“傍不肯”

  【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词语之后,“而”字之前。b项中的停顿应在“而”之前。

  参考答案:b

  强化训练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c、自度其足du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 至之市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则以钳搏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 )

  为 方为秋田之害( )

  二虫尽为所吞( )

  项为之强( )

  以 岁以大穰( )

  何不试之以足( )

  以丛草为林(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

  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

  1.d 2. a 3.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之:到……去;助词,的; 代词,它,指子方虫;助词,无意义。为:成为; 被; 因为。 以:因为;用;当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 6.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 篇3

  目标提示

  1.梳理积累的写作素材与写作方法。

  2.了解熟悉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3.思考构思两篇作文,完成一篇作文。

  各个击破

  1.素材积累

  问:老师常常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日记等,说是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可是我觉得这样做对写作文没有什么帮助,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记的笔记、日记等在没有经过你的思想整理之前,还不能称为写作素材,只能称为文本摘要,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后才能称为写作素材,才能发挥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从文本摘要到写作素材的过程叫素材积累,主要方法大致有:①反复回味法。就是将积累到的材料(图文),时常翻出来看看,体会其中的妙处。②生活运用法。就是将材料直接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名言警句,好的句子词语等,运用的过程就是将它们在脑中积累的过程。③延伸深化法。就是将材料作必要的延伸与赏析,从而深入领会材料的含义与妙处。比如对日记中记录的动人片段,可以适当演绎,写成动人的文章来,或者从别的角度来思考材料的意义等。这些方法侧重在平时运用。在考试前,可以使用第一种方法将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作一个全面的梳理。

  2.方法举要

  问:有人说,作文应考是不需要复习的。我认为是必要的,在复习时我很想了解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老师能给介绍吗?

  答:写作方法可以分为构思方法(选材组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修饰方法等,今天介绍构思方法,构思作文,首先考虑文章在结构形式有新的创意。常用的结构的技巧有:

  1、判断组合法。借鉴小说写法,以简洁的小标题或阿拉伯数字(英语字母)来将文章的各个片断组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留下空白,让读者思考,又可以提纲挈领,突出文章的重点。

  “获取”是04年徐州市中考话题作文,一考生以《珍珠之谜》为题,借写孙悟空变成一粒沙,通过写沙与珠的转变,获取与消失过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得失与心间,珠沙一瞬间。”全文运用了“a、寻求机遇”,“b、脱颖而出”,“c、消失之谜”三个小标题,这三个小标题连缀起三个各具特色,内容各异的片断,为文含蓄隽永,给人启迪。

  2、采访笔录法。文章模拟新闻写作技法,真实再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语言对白,并配以精当的点评。这种形式不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便于发表见解。

  如河北一考生在阅读了上面关于鹰妈妈与幼鹰的材料后,以《对鹰访谈录》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令评委耳目一新,加上结尾议论精当,发人深思,被评为满分。

  3、题记后记法。在正文之前题目之下,援引他人或自写的含义深刻的话,这便是题记。还有一种形式是后记,即在正文结束后,引用名人名言或自写能揭示主旨的话作结。题记与后记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它们或阐述写作缘由或揭示作者内涵,目的是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的亮点,触摸到写作情感的脉搏。

  如上述徐州考生的《珍珠之谜》的题记和后记分别为“发光的不一定是珍珠,但珍珠一定会发光。——题记”,“‘得失与心间,珠沙一瞬间。’有人在说。——后记”题记引发读者兴趣,后记点明主旨,启发人深思。

  4、编写剧本法。运用小剧本的形式来写文章,这也是一种构思文章,表达求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使用于以语言描写为主的文章。如果形式于内容构思得好,会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得感受。

  5、引诗入文法。将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得诗歌(或歌词)引入文章,或是营造某种意境,或引导行文的思路,这些都会使你的文章的表达富有新意。这是写抒情散文的一种别致的方法。

  如“声音”是广东省中考的话题作文。一考生以《生命中的乐章》为题抒写的音乐对生命的意义。开头引用了题为《歌手》的诗:“不听歌我才承认你是歌手/才承认你的歌是一间空房/塞满了忧伤/与小鸟交谈,你让每句格言/都突然暗下来//那夜多少人摇曳在台下/台上就你一个人被歌声提着走/那感觉,你贴近我的耳朵说/是灵魂摸黑回家”这几句诗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思考中,感到创意表达的效果。

  6、应用文体法。将应用文的写作技法引入到作文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将你的文章写成真切动人的书信,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来完成你的文章,也可以是实验报告,也可以用一份合同乃至清单的形式来写你的文章。应用文体法展现的是文章的形式,而文章的思想内涵要透过这些形式才能体会出来。如有位作者以《一张植树节的清单》为题写了一篇不到300字的小小说。小说的内容就是一份某局植树活动的开支消费清单。读者可以发现“树苗费”相比最低,而其他诸如汽油费、麻将费、补贴费等费用远远超过树苗费。读者不难悟出文章的主旨。

  3.话题作文

  问:老师,我在写话题作文时,总是觉得不知道写什么,结果总是就着话题乱写一气,结果文章空洞无物,我很是烦恼,你说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答:写作话题作文时,若能进行“三问三答,信息交合”,便可以写出内容具体,具有真情实感而又新颖别致的文章。下面以话题作文“快乐”为例,具体说说这种简便的思维训练的方法。仅仅指写作记叙类的文章而言。其他文体的文章的写作,可以大致变换一下,同样可以进行“三问三答,信息交合”。

  ①.三问三答。

  一问“谁”,明确叙述主体。“谁”快乐呢?是“我”还是“他”,还是“一位老奶奶”,还是“一只小麻雀”……你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也就明确了文章的叙述主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考题,可能已经明确了文章的叙述主体,这答案就比较单一了。

  二问“为什么”,明确写作内容。为什么而快乐?因为某人某事,还是某种情景,还是因为感动而快乐……明确了“为什么”,也就明确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不会空泛肤浅了。

  三问“怎么样”,明确文章情景。快乐得怎么样呢?有怎样的举动行为,是在什么地方,当时的天气,周围的景物环境怎么样等等,发问的情景越具体越好。到了第三问,你的大脑已经沿着上面的两个问题而将文章的内容逐步地具体化了,何愁写不出具体生动的文章呢?如果你的语言的基本功还是可以的话。

  上面的“三问三答”是一种写好话题(大题)作文的而要具备的思维方法,在对文章思路的开掘和材料的选择上有重要的作用。在训练考生或考生自我训练时,千万不要将它程式化,而应该注意灵活运用。

  ②.信息交合。

  进行了上面的“三问三答”,考生大致能写出一篇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了。如果要想文章思路的开掘和材料的选择上有新意有特色的话,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交合”。什么是“信息交合”?还是以上面话题为例说明。围绕“快乐”,从“谁”、“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思维的角度上,去尽可能多的思考出文章的叙述主体、内容角度和内容情景,然后,选择你最熟悉而又有新意的任意三个点进行交合,你可能会写出一篇新颖别致的文章来。借助坐标来显示这个思维的过程。

  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进行信息交合,产生出许多新的写作的视角。我们可以写“雨天一位老人读书而快乐”的故事,可以写“孔已己在大街上跳舞而快乐”的故事,可以写“小鸟在雨天跳舞而快乐”的故事……总之,无论你怎样去想象,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不能偏离你对文章主题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要切合题目的要求。

  4.示例学习

  [作文题目]

  前不久,武汉市一名初中学生上书市长,坦言自己对当前学习、生活现状感到的困惑,并请市长关心中学生的成长。市长被这封朴实的来信深深感动,当即作出批示:这是中学生心声的真实表露,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中学生上书市长表露心声并寻求帮助的行为,是对自己成长和自我生命的一种善待之举。善待自己,其实就是好好对待自己。它是一种自我释放、自我调节、自我塑造……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请以“善待自己”为话题,写出你自身的经历、体验或者认识、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主题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04年武汉市中考题)

  [考场作文]

  勒着青藤成长

  武汉市一考生

  漫步于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到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入土中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来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才是生命的支柱;原本以为那是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常常会反感于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以为它们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然而,离开它们,生活真是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果真如此,我们很容易从放松滑向放纵,最初的欣喜将会被随岁月而渐次累积的茫然而取代。徘徊于人生的岔路口时,我们仍然会希望找回曾经的那些规矩和原则。如此扭曲自己的人生,难道是对自己的善待吗?

  瓜果尚且知道为了成长宁愿被青藤勒住,那我们这些自命有超群智慧的人类又该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简单地抛却原则,而应适当地坚持原则,寻找一些能有助于自身成长的“青藤”。这些“青藤”能让我们在面临种种不良诱惑时,及时地悬崖勒马;能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能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仍然拥有强大的精神后盾……这些“青藤”,可以是你的处世原则,可以是你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可以是你不懈追求的理想……

  当然,被“青藤”勒住,难免会感到伤痛,有时甚至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为了成长,付出这些代价又有何妨呢?毕竟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

  我走向瓜藤边,从松软的泥土中拾起那依旧水灵却失去生命光泽的黄瓜,不觉间竟有些为自己的顿悟而欣喜。

  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决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

  [方法点评]

  “善待自己”话题可谓不小。怎样写好呢?写什么,本有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思考,选择了写“青藤与瓜”的故事。为什么,瓜与人有相似点,由此引出联想,提出自己的看法。“青藤与瓜”怎么样,描绘青藤缠瓜、藤断瓜落的种种情形,原来“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决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情趣中洋溢着理趣,优美形象中透射出哲理。

  强化训练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是不是想拿起笔试试身手呢。那么请任意选择下面的两则作文题,来构思构思,与大家交流交流,然后写一篇作文。

  1.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往事。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请以“往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学就会的世界通用语,若使人人都擅长运用这句世界语,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请以“微笑”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3.面对别人的成功,你是不屑一顾,还是横加挑剔……学会为别人喝彩,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胆识。请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